欢迎访问赣州市党务公开网!

本市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导读本市要闻

福寿沟,护佑赣州千年的良心工程

文章来源:家新闻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 2016-08-24 08:35

  福寿沟,护佑赣州千年的良心工程

  □记者刘效江

市政人员在查看福寿沟保存状况。(资料图片) 赖联明 摄


  今年雨季,我国部分地区经历了1998年以来最为严峻的汛情,洪涝灾害波及面广。始建于北宋的赣州福寿沟再次显示了其穿越历史的神奇,让赣州城区免受洪水浸泡,得到海内外众多媒体的关注和热捧,“可以不让城市内涝的千年工程”“抗洪神器”等赞誉纷至沓来。

  8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了赣州福寿沟地下排水系统,总理称赞道,福寿沟防洪排涝,造福百姓、延寿千秋,这说明中国城市地下设施营造经验值得赞叹。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也要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城市良心工程。

  福寿沟到底有多大功效,给赣州留下了什么?近日,记者走访了相关专家。

  托起千年宋城的长效工程

  赣州城区地处亚热带,雨水丰沛,据历史记载,最大日降雨量曾达200毫米。加上其一面依贡水,一面傍章江,在福寿沟建设之前,赣州城曾常年饱受水患,百姓苦不堪言。

  为使城市免遭内涝之灾,福寿沟应运而生。北宋熙宁年间,虔州(现赣州)知州刘彝为百姓修建了一条名为福寿沟的沟渠,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厚泽千秋的财富。千百年来,每当洪水肆虐时,这条沟都能让这座古城免于内涝。

  始建于宋代的福寿沟,是一套罕见的精密而成熟的古代排水系统。

  根据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按照分区排水原则,刘彝建成“福沟”“寿沟”两个排水干道系统,依据水力学原理,利用水力使闸门自动启闭,使城市雨水污水自然排入章江和贡江。同时,福寿沟采用明沟和暗渠相结合、与城区池塘相串通的方式,防止沟水外溢,进行废水再利用。“纵横行曲,条贯井然”,主沟辅之以后期修建的支沟,形成了古代赣州城内主次分明且排蓄结合的排水网络,有效地降低了城市内涝发生频率。

  福寿沟的建设,还考虑了生态效益最大化。设计之初,福寿沟与城内三大池塘和几十口小塘连为一体,有调蓄、养鱼、溉圃和污水处理利用的综合功效,形成了一条生态环保循环链。

  这和我们今天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不谋而合,她让赣州老城区能像海绵一样,在应对暴雨洪水灾害时具有良好的弹性,有很强的吸水、储水、渗水、净水能力。下雨时把雨水存储起来,等需要用水时还可以把储存起来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将洪水变成水资源。

  今年7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率专家团队一行前来赣州市调研,对福寿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福寿沟的设计合乎联通思路,体现了先进理念,具备完善的城市防洪排涝功能体系,给现今城区防涝设施建设带来了重要启悟。

  如今的赣州市中心城区的灶儿巷、均井巷内,仍保留着古井和巷道,妇女们围在井边浆洗衣服,污水顺着排水孔流进地下,她们在长辈的口口相传中得知,脚底下就是护佑这座千年古城的福寿沟。

  经历了900多年风雨的福寿沟仍完好畅通,并继续造福赣州老城区居民,护佑着千年宋城。

  赣州市城市规划展示馆馆长陆川说:“赣州在历年雨季中做到了‘没有一辆汽车被泡’,福寿沟起了很大作用。”

  影响城市规划的“里子”工程

  据统计,目前赣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141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41万。相对来说,福寿沟实际所能起的防洪排涝功能,不足以让赣州能在每年雨季“千城看海”时独善其身。

  城市发展不仅需要光鲜亮丽的“面子”,也需要扎扎实实的“里子”。“福寿沟留存给今人不褪色的财富,不只是防洪抗涝的金刚之身,更是一种高瞻远瞩、泽被后世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建好下水道,为百姓造福,保一方平安。”陆川认为。

  福寿沟设计的精湛、容量设计的超前及建设中体现的防患于未然与规避洪涝的思想理念,一直贯穿在赣州城市规划建设中。

  自宋朝以来,每一个朝代都很重视对福寿沟的管理和维护,并在城市扩建中不断修建支沟和其他防洪设施。据赣州市志记载,就算是在明末天启年间和清末同治年间,尽管当时王朝风雨飘摇,但仍然筹资对福寿沟进行了大修。

  这些理念延续到现在的赣州城市规划建设。以赣州章江新区的城市中央公园为例,该公园将生态环境、景观环境与蓄洪排涝工程三者有机融合,利用自然条件建立了人工河塘,充分发挥着调洪蓄水的关键作用。该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指定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赣州规划建设城市中央公园之初,有些市民觉得拿700多亩寸土寸金的地用来建公园实在可惜。直到建成后,越来越多的人终于认识到,城市中央公园不仅在提升赣州生态环境上起着重要作用,也成了章江新区防洪除涝的新‘神器’。”陆川这样说。

  除了城市中央公园,赣州一直相当重视花园式的人水和谐防洪体系建设,把完善排水系统、提高河网水系的排涝标准、加强河湖联通等列入了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中有这么一个表述,“规划形成以滨水绿带、城市公园、风景林地、城市广场和生态防护绿地为一体,串联城镇各功能片区、组团的城市绿网”。相信在这些理念的引领下,赣州能继续演绎“不看海”的故事。

  留下丰富遗产的民心工程

  “福寿沟留给赣州的,更多的是精神遗产,”赣州市博物馆研究员万幼楠这样认为,“民本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这是福寿沟穿越千年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当遇暴雨与内涝时,这句话常引起人们的共鸣。福寿沟延续千年保留至今,这和历朝历代的赣州主政者的悉心维护分不开。据万幼楠介绍,无论是刘彝开修福寿沟,还是后期的历次大修,出发点就是让虔城百姓免受洪水危害,安乐生活。“千年不坏福寿沟,见证了众多主政者对民生的深切关怀,没有真正的爱民之情,怎会有这名垂千载的不朽功业!”万幼楠如是说。

  当很多城市还在建造龙王庙乞求龙王护佑之时,福寿沟作为一个罕见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其精密巧妙的建造蕴藏着古人的科学智慧。不论是利用城市地形西南高、东北低的自然高差;抑或是依据水力学原理设计的十二水窗;抑或是连通二沟三池数十塘的环保举措……无不体现设计建造的科学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福寿沟闪烁着先进理念的光辉。

  “福寿沟的修建还充分体现了工匠精神。”万幼楠说。刘彝修建福寿沟,从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开始,一直到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7年)结束,整整用了十个年头才告竣。同时,他亲自组织规划设计和建设,亲自监工,严查每一个细节。在选材方面,刘彝近乎苛刻。其时,离城不远的七里窑正烧得红红火火,质量过硬,闻名全国。刘彝采用七里窑烧制的优质砖来垒砌,一旦砖风化了,就可以很方便地换砌。在建设上,刘彝也是一丝不苟,将过去简易的下水道改造成矩形断面,砖石垒砌,沟顶则采用拱形,用砖石垒盖,沟顶分布着铜钱状的排水孔。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过硬的措施,福寿沟虽历经900多年,仍在正常运转。

  拱形顶、花纹砖、铜钱孔……各类文物实件构成的福寿沟,犹如一座记录了千年历史的博物馆。保存完好的古下水道福寿沟、古城墙以及古城水系,他们一同印证了赣州这座古城辉煌灿烂的文化与古人的智慧,也见证了赣州对文物古迹不遗余力的传承与保护。

  万幼楠赞道:“福寿沟是活着的文物,它延续千年,造福百姓。挖掘福寿沟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才能让福寿沟永葆生命力,不湮灭于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