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近日,笔者走进赣州市长征剧院,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旋律在这里回荡。情景音舞史诗《长征组歌》正在这里加紧联排,力争为观众呈现一场高质量的红色文艺精品,该剧将于7月1日在赣州首演,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献礼。
阵容空前强大,历时三年打磨创排
众所周知,声乐套曲《长征组歌》是由长征亲历者、见证者开国上将萧华将军根据长征史实创作的音乐巨著,并经晨耕、生茂、唐诃、遇秋四位军旅作曲家谱曲、配乐。这部音乐经典于1965年完成,历经近60年舞台检验、上万场次演出实践,在“亿级”受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是当今世界乐坛唯一一部用音乐讲述革命历史的艺术巨著。
《长征组歌》由《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等十个部分组成,共680个字,以生动凝练的笔触记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以气势恢宏的叙事勾画出红军长征的壮阔图景,以激昂嘹亮的歌声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群像,是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旷世杰作。
此次由赣州市倾情打造、全新推出的新版《长征组歌》,是以原版为依托,以情景再现、音舞融汇的全新演绎方式呈现的一部全景式纪录长征、多形态展现长征精神的艺术作品,主创团队阵容空前强大:
艺术总监——萧华将军之女萧霞女士,她对“长征史”及《长征组歌》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被誉为《长征组歌》宣讲第一人。
总导演——甲丁,著名导演、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曾导演过国际级、国家级大型演艺活动400余场,6次担任春晚总体设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安门广场庆祝大会活动中担任专家指导工作;他创作的《知心爱人》《我爱我家》等词作成为经典传唱曲目。
执行总导演——赵京生,国家一级导演,参与并执导了多项国家级大型文化活动,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等设计与导演工作。
为引进红色经典《长征组歌》,将其打造成集研学、红培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融合项目,2021年下半年,赣州市启动《长征组歌》项目,历时近三年打磨、创排。项目选址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术报告馆,现经过全新打造,已更名为长征剧院,届时将专场演出新版《长征组歌》。
全新演绎形式,带来沉浸式震撼体验
如果说,原版《长征组歌》是一台有指挥、有领唱、有合唱团、有乐队的音乐会,而即将上演的新版《长征组歌》就是一部沉浸式的情景音舞史诗。
走进长征剧院,一条弯曲的“路”连接舞台和观众席,给人无限遐想。这条“路”形似一个书写在大地上的巨大“问号”,定义为“大地之问”,即红军以坚定的步伐在中国大地上写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舞台的两层旋转台面,恰似一个巨大的“句号”,意喻“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与此同时,整个剧目一曲一场、一场一景、一景一事,剧目的表演者既是歌者,又是角色人物,他们以唱演结合的形式,将合唱式曲目演绎为表演式剧目。
“新版《长征组歌》有着完全不同的全新演绎形式,融合唱、演、歌、舞、戏曲等艺术元素于一体,汇聚声、光、电等当代科技手段和特殊表演、特效设计于一台,是一部艺术作品与文旅产品相融合的‘文旅版’演绎剧目,既忠于原作、忠于史实,又彰显赣州的创新精神。”
总导演甲丁透露,即将上演的新版《长征组歌》是从音乐史诗首创成歌与舞的音画史诗,实现了音舞诗画的综合观演效果。在近70分钟的演出中,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观演特性,让每一位观众都会不自觉地融入剧目营造的特定情境中,成为成就全剧的“群体演员”。“我们希望通过《长征组歌》把长征的全貌展现给每一位观众,将情景音舞史诗从中心城区蔓延到全市、辐射到周边。”
落户中心城区,打造集研学、红培于一体文旅项目
赣州是红色摇篮,但此前在中心城区尚缺乏一部红色文化标志性驻演作品。此次《长征组歌》落户赣州中心城区,既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耕和发展,也是丰富中心城区红色文化产品的重要举措,具有特殊的意义。
“《长征组歌》在赣州中心城区上演的同时,将与周边市县红研、红培、红色旅游联动,形成具有赣州特色的红色文化圈。”赣州旅投文化产业公司总经理周善汉表示,情景音舞史诗《长征组歌》的打造,是赣州对于传承长征精神的一种创新做法,将让更多的观众更了解长征,更理解长征精神。
《长征组歌》从场外排练、场内设施调试、演员编排到入场全元素合成,共历时四个月。执行总导演赵京生介绍:“在整个编排过程中,我一直给演员们讲长征这段历史,让他们可以理解故事背景。经过这四个月的排练,我们也达成了一定的默契,他们也给了我很多惊喜。”
《长征组歌》不仅限于一部剧场式演艺剧目,也将让更多青少年在艺术的氛围中,生动感受“革命理想高于天”带给他们的身心滋养。
在《长征组歌》中饰演旗手的学生演员费炫博感慨道:“通过《长征组歌》的排练,使我对‘长征’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手中这面红旗既是长征时红军将士的精神所向,也是我们新一代青年的精神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