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现代农业 >>正文

舒展沃野新画卷——石城县现代农业发展纪实

文章来源: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2日 10:26:01

  一畦畦农田、一片片瓜果,将乡野渲染成绿色的海洋;一个个合作社、一处处村庄,在绿色的海洋里蜿蜒、点睛……石城,奏响现代农业新乐章,给人们呈现出如诗的画卷。

  水保兴农

  生态构筑农业“防火墙”

  近日,笔者走进石城县横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的麒麟山农业观光园,只见柑橘、杨梅、枇杷等各种果树镶嵌在如梯田般的山上,和山下的沟渠水塘组成了一幅亮丽的田园风光图,让人心旷神怡。

  “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山。这几年,乡里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依托大户进行荒山治理开发,引领农民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发展生态种养,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石城县珠坑乡宣传委员温赟介绍道。

  江西省铭鸿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参与了这一园区的建设。在园区葡萄基地,笔者见到了园区负责人黄小勇,他正在组织十余名农民为果树剪枝、除草。“过去,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植被,一下暴雨,山上泥沙冲下来,时常毁坏山脚农田的庄稼,而且影响206国道的通行。”说起以前,黄小勇再熟悉不过。

  2014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黄小勇将这片1000多亩的荒山租赁下来,种上各种果树。随后,该县将他的果园列入水土保持重点项目治理区,采取乔、灌、草混交生物措施与竹节水平沟、排灌沟渠、蓄水池、沉沙池、塘坝相互配套布设。从山顶至山脚,层层布设拦蓄工程,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改观,大大提高了果园的防汛抗旱能力。

  石城县水保局工作人员黄琼告诉笔者:“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各项措施,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通过积极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和猪(禽)—沼—果(油茶)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据了解,2016年,全县共完成水土保持林种植655.5公顷,种植经济果木林65.2公顷,封禁治理1779.3 公顷。

  抱团发展

  合作社引领农业“集群化”

  “我今年刚刚加入村里的蔬菜合作社,现在种了11亩蔬菜。如果效益好的话,我再考虑扩大种植规模。”近日,笔者走进小松镇瑶上村蔬菜基地,看见菜农邓福生正在搭建蔬菜大棚。

  邓福生说,以前他也想种大棚蔬菜,但自己是个门外汉,迟迟不敢动手。现在之所以加入村里的大棚蔬菜合作社,一是看到许多村民加入合作社后赚了钱,二是想通过合作社积累创业技术和经验。

  据瑶上村党支部书记邓扬金介绍,去年全村加入蔬菜合作社的农户有20多户,今年增加到40多户,蔬菜种植面积达210亩。

  在石城县,与瑶上村蔬菜合作社类似的农业合作社有400多家。笔者了解到,为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石城县出台农民合作社扶持政策,采取企业“办”、能人“带”、基层组织“牵”等措施,按照群众自愿和“民办、民管、民有、民受益”的原则,根据各个乡村的产业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地引导、兴办和扶持发展技术服务型、产供销一体型、生产流通型等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由农村致富能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和基层组织牵头建立,一头连着产业基地和农民,一头连着加工企业和市场,引领广大农民抱团发展,激活了农业发展活力。目前,石城县有1.8万名农户加入了农民合作社。

  产村融合

  农业扶贫吹响“冲锋号”


  “以前在家种地,靠天吃饭,一年到头也赚不到多少钱。如今在村里食用菌合作社里,我每月都能拿到2000元工资了。”说这话时,珠坑乡良溪村贫困户张清礼很是自豪。在良溪村盛荣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内像张清礼这样的贫困户有11户。

  据盛荣食用菌合作社负责人陈水平介绍,该合作社是集茶树菇、凤尾菇种植、收购、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通过资源整合、技术优化,每年能给该村带来800个岗次的工作机会,有效带动了良溪村民脱贫致富。

  “近年来,石城县立足发展农业产业,增加贫困家庭经济收入,出台了《石城县农业产业扶贫专项实施方案》,鼓励引导贫困户通过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劳务用工、技术帮扶等方式增加收入。”石城县农粮局干部温昌添告诉笔者。

  据了解,该县积极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扶贫发展格局,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帮扶机制,建立蔬菜、脐橙、油茶、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五大扶贫产业基地,如小松镇的白莲产业基地、木兰乡的山地鸡养殖基地、丰山乡沿沙村的薏仁种植基地以及屏山镇河东村的翻秋花生种植基地等。

  2016年,全县有华丰畜禽、盛源果蔬、绿丰薏仁等38个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扶贫,吸纳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5950户,户均增收2414元。 (熊益康 黄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