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赣州市党务公开网!

新闻头条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头条

赣州激发内生动力加快发展纪事

文章来源:客家新闻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 2016-08-22 08:57

同唱振兴发展一首歌

——赣州激发内生动力加快发展纪事


□记者刘效江 杨晓安 曾艳 杨怿华


  
  日前,赣州市超越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车间进行钻孔作业。该公司位于章贡经开区水西产业园,是一家专业生产高精密双面多层印制电路板,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总投资1.9亿元,年产60万平米电路板。我市按照集群发展的思路,明确各工业园区首位产业,突出发展了一批新兴产业。 记者吴悦 摄

  在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赣南人民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关怀。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感恩奋进,切实把中央的政策红利转化为推进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

  “十三五”时期是赣州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也是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从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薄弱环节向实现全面协调快速发展迈进的关键时期。赣州按照“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的实践路径,突出打好主攻工业、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六大攻坚战,加快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振兴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有一种蝶变,缘于感恩奋进

  瑞金沙洲坝,葵花向阳开。80多年前,毛泽东亲自挖掘的红井至今清泉流淌,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井边的石碑镌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两行大字,表达着赣南人民的缅怀与感恩。

  数百里外的兴国县埠头乡铭恩新村,一幢幢青色屋顶、白色砖墙的三层联排新房错落有致,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如果不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好政策,我不可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68岁的胡世瑞感慨万千。

  赣南有着历史的苦难与荣光,在这里,中国共产党曾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牵挂着这块红色圣土。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先后下发10个文件,明确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重点工作部门分工、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等重大事项,国家层面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文件达106个,全面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基本到位,162项具体政策或标准已经落实。

  2013年2月25日,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会议在赣州召开。这次会议明确,将赣州11个县(市)纳入国家罗霄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范围。

  2013年8月30日,由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牵头,39个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州18个县(市、区)、赣州经开区,全方位对接渴求振兴发展的赣南。一批批国家部委挂职干部全力帮助赣州争取项目、政策、科技和资金支持,鼎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39个国家部委出台77个具体实施意见或对口支援政策,突出从政策倾斜、项目扶持、资金支持、人才保障等方面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赣州,成为中部的“西部”、老区的“特区”。

  ……

  桩桩件件、点点滴滴,浸润着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人民的殷殷牵挂和特殊关爱。

  饮水思源,感恩奋进。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赣州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切实把中央的政策红利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几年来,赣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年均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几年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几年全省第一。

  几年来,赣州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民生福祉大幅增进:69.52万户贫困农户圆了安居梦;296.71万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水;完成农村低电压治理53.99万户,全面消除了不通电现象;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37万公里,改造农村危桥556座,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如今,放眼赣南大地,幢幢小康楼房拔地而起,条条自来水管纵横乡间,盏盏耀眼明灯点亮着人们的心房……

  有一种动力,来自解放思想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赣州经济欠发达、后发展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突出表现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主要指标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总收入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3.0%和62.4%;小康总体目标实现程度只有75.5%,同步全面小康的压力大;脱贫攻坚的任务重,至2015年底,全市仍有贫困人口70.24万人;经济发展中一些短板亟待补齐,尤其是工业的短板更加明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10.36%;开放水平不高,与沿海发达地区互联互通、交流合作还不够紧密。

  “十三五”是赣州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从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薄弱环节向实现全面协调快速发展迈进,成为全市上下的新任务、新目标。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进一步激发新动能,推进振兴发展,加快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全面小康?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首先要从解放思想入手,着力破除陈旧观念,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创新发展理念、思路、方法与工作方式,以思想大解放推动事业大发展。

  解放思想必须以摸清市情家底为基础。2015年8月,市委集中市四套班子的力量,由市领导领题,就生态文明建设、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工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文化旅游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扶贫攻坚、新型城镇化等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个方面重大课题开展专题调研。为此,市、县、乡三级联动,通过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和外出考察调研,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市情与外情同掌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性、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调研成果。为切实抓好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市里对涉及到的政策性问题,逐条进行了梳理研究,摸清了情况,找出了问题,明确了方向,提出了措施。

  2015年10月,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赣州市党政代表团一行57人南下广州、深圳、韶关、河源四市学习考察,5天奔赴30多个考察点,一路仔细看、认真听、虚心学,带回了广东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并在全市上下迅速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

  在充分调研和考察“取经”的基础上,赣州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确定了全市“十三五”发展思路:围绕加快振兴发展、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的实践路径,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突出打好主攻工业、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六大攻坚战。

  全市深入开展解放思想主题教育活动,以解放思想为引领,激发改革活力、增强开放动力,发展气象为之一新。

  ——积极推进先行先试。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用足用好《若干意见》赋予的先行先试权,探索实施国家批复的试点示范事项,不断激发改革创新活力。围绕落实《若干意见》,实施各类试点示范事项110项,尤其是建成赣州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区,在全国开了设立内陆监管区的先河,现已实现与深圳盐田港的进口直通、出口直放,开通了马来西亚、芬兰两条直航路线。去年,南康家具生产企业直接从赣州境内报关出口1933万美元,较前年增长5倍,木材进口较前年增长263.3%。

  ——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就必须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赣州全面实施“六单一网”(市县两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本级行政事业收费、前置审批事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便民服务事项目录清单,江西政务服务网市县分厅)、“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等改革,全面清理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市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缩减72%,平均办结时限缩短近50%;组建了全省规模最大的市级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已有42家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进驻。目前,新一轮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也已基本完成。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着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不动产统一登记、户口“一元化”登记等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扎实推进。集体林权综合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等成效初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启动组建。在全省率先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率先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点。会昌县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财政对合作银行给予一定补贴,目前已发放贷款1.5亿元,近千户农户受益。目前,会昌的做法正在全市推广。

  ——切实为企业降成本优环境。为更好地服务六大攻坚战,支撑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前不久,我市出台《关于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政策措施》,从降成本、优环境两方面出台90条政策措施, 涉及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降低涉企收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企业人工成本、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成本、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等13个方面,切实放水养鱼、让利于企。此举预计每年可为企业减负45.62亿元。

  ——加快金融创新,强化金融服务,助力企业发展。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形势新要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多管齐下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设立总规模300亿元的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有效缓解我市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制约问题;设立华融赣南产融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华融集团在全国地级市的首家一级子公司),促进金融服务与产业发展对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创业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产业扶贫信贷通”投放力度,全面支持精准扶贫、“三农”发展,助力企业成长。据统计,到目前,我市五大“信贷通”累计发放贷款163.02亿元。积极推动“险资入赣”落地实施,首期5000万元保险资金已于今年1月完成交易,6月,该项目第二期正式启动,今年将在我市落实5亿元“险资入赣”资金,重点支持“三农”及小微企业。

  ——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实施“赣商回归、赣人兴赣”工程。围绕打好主攻工业等六大攻坚战,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推进赣商投资创业的意见》,使广大赣商能享受到医疗、教育、税收、金融等多方面服务,为赣商发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通过给政策、优服务、建平台,全方位感召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赣商回乡兴业。2015年,赣商返乡投资项目总额接近60亿元。通过发挥赣商和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今年计划新组建外埠赣州商会10家,举办经贸活动10次,组织1000名以上赣商回乡考察,跟踪服务100个工业项目。

  有一种担当,贯穿实干攻坚

  好的战略,如同一粒饱满的种子,一经播撒,便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开出金灿灿的花朵、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以“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为实践路径,突出打好六大攻坚战。北上南下,就是要继续深入落实《若干意见》,争取中央和省大力支持,促进政策项目落地生效;同时扩大开放,积极融入珠三角、海西经济区“2小时经济圈”,加快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深圳前海等自贸区的互联互通,开创振兴发展新格局。

  无论在位于赣州经开区的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还是在章贡创客咖啡工场,或者在安远县孔田镇电子商务基地……赣南大地,到处涌动着创新创业的勃勃生机。

  2015年9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主攻工业、三年翻番”的重大决策部署,随后出台了“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6条”等政策文件,设立了100亿元的工业发展基金。按照集群发展的思路,明确各工业园区首位产业,突出发展新兴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和创新驱动,在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生物制药等方面谋求突破。同时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创办了软件产业孵化园、宋城壹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双创”基地和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今年7月,全市总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达263个,比2015年增加112个,增长134.8%。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一直是赣南老区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绕不开的现实问题。脱贫攻坚既是历史重任,又是时代使命。“确保到2018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没有退路,我们必须打赢这场攻坚战。”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向全市人民发出铿锵誓言。

  立下军令状,拿下攻坚战。赣州在落实中央 “五个一批”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兜底扶贫三个重点。给出了啃下目前剩下的70.24万贫困人口这一“硬骨头”的“路线图”,确保提前脱贫摘帽:产业脱贫,扶持20.97万人;搬迁脱贫,三年计划搬迁15万人;兜底脱贫,针对丧失劳动力、患重大疾病、没有经济来源的贫困群众实行低保兜底。

  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这是我市党政考察团南下广东、北赴南昌取得的“真经”之一。

  赣州“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现代服务业的主攻方向: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创新业态模式、增强服务功能,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总量扩张、比重提高,力争到2020年,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同时,围绕建设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全省次金融中心做大金融业;按照“一核三区”布局做优旅游业;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以及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今年5月,在深圳文博会上,赣州这个内陆城市大放异彩。深圳华强集团、幸福时代集团、江苏棕榈集团、福建龙川集团,分别与赣州签约了赣州复兴之路文化科技主题园、时光赣州和乡愁赣州、三江口景观改造和龙川极地海洋世界共5个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76.5亿元。

  “城镇化还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所在!”赣州市户籍人口960万,城镇常住人口仅375万。赣州把打好新型城镇化攻坚战作为扩大内需、加快发展的重要推力,作为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建设“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的城市家园。

  没有现代农业,就没有农村蝶变。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市,用发展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做大做强脐橙、油茶、蔬菜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是赣州这些年一直在探索的新路。目前,赣南脐橙已以657.84亿元的品牌价值蝉联全国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价值榜首;“赣南茶油”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月至6月,全市开工建设规模蔬菜基地有140个,累计建成面积17150亩。

  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是老区发展行稳致远的又一关键。赣州市把交通、能源、信息工程等领域的建设作为攻坚重点,提出在2016年安排交通、能源项目228个,总投资1173.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68亿元。

  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突出打好六大攻坚战,赣州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得到充分释放。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赣州经济发展企稳回暖。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4.45亿元,增长9.4%,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7、0.3个百分点;1至7月固定资产投资1053.12亿元,增长17.2%,增速均列全省第一位。全市抓项目促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谋划、引进、落地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赣州发展后劲随之不断增强。

  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赣州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新增财力重点向民生倾斜,解决“菜篮子”、环境卫生、群众出行、就业、社会保障等突出民生问题,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2015年,全市民生类财政支出达333亿元,同比增支34亿元、增长12%。今年1至7月,民生类支出达289.3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9.1%。

  赣南,这片曾被革命先辈鲜血浸染过的红土地上,干部群众正健步行进在深入落实《若干意见》、加快推进振兴发展的征程中,蓄积着新的力量和势能,为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