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第二场“人大代表通道”“局长通道”开启,7位人大代表和局长先后走上通道,就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热点话题,回答记者提问,分享他们的履职故事,传递出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1月12日,赣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人大代表通道”“局长通道”第二场集中采访在赣州大剧院举行。采访现场,3名人大代表和4名局长先后回答媒体记者提问,分享履职故事,传递百姓声音。记者欧艳芬 伍煜 摄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围绕产业振兴,我乡结合实际,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在巩固传统粮油产业、提升古村旅游产业、丰富乡村特色产业上做了探索,进一步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市人大代表、赣县区白鹭乡人民政府乡长曾庆珍说。
白鹭乡有13个村1个居委会91个村民小组,共有1.9万余人,其中脱贫户866户3859人,“三类人员”监测对象135户639人,脱贫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20.3%,“三类人员”监测对象人口占总人口的3.36%。
曾庆珍表示,近年来,白鹭乡持续巩固传统粮油产业,粮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21年以来先后建成中型机械化育秧中心、大型粮油烘干厂,添置收割机、翻耕机等粮油生产配套机械,完善水沟、水圳、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7754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探索农业生产托管模式,通过引进赣州市稻诚农业有限公司、蛮保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种植大户,流转近7000亩耕地实现了全过程农业托管,推动“小农”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带动了农户实现“地租+务工”双增收,同步促进村集体通过土地托管增收。2024年,白鹭乡粮食种植面积达2.23万亩、冬种油菜1660亩,比2021年分别增加2612亩和1303亩,进一步守住了粮食安全的底线。
曾庆珍介绍,白鹭乡立足文旅资源优势,打造以千年古村——白鹭古村为核心的“客家印象·百福白鹭”旅游品牌,将古建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相融合。2024年,白鹭旅游频频出圈,白鹭古村成功申报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基地,与2所高校挂牌共建,承接了十余所高校红色研学活动,醉鹭溪民宿成为假期周边游热门去处,白鹭书院云集了一批古建筑采风写生团队,文旅产业的火热进一步带动了群众就业增收。
在丰富乡村特色产业方面,白鹭乡通过技术辅导、政策帮扶、基础设施完善等挖掘和扶持了一批特色产业,如黄元米果、油茶、桔柚、湖羊、咸鸭蛋等。如今,在白鹭乡范围内桔柚种植面积达400亩,年产量约5万公斤,销售额40万元至50万元;黄元米果年均产量达10万公斤,销售额100万至120万元,大大增加了群众增收渠道,实现了群众的收入增长。
推动托育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为切实解决婴幼儿‘入托难、入托贵’的难题,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安远县精心布局、长远谋划,按照打造城区‘15分钟托育服务圈’的托育工作思路,从2022年开始启动城区托育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工作,截至2024年10月,有6所托育服务中心启用运营,总占地面积26.97亩,总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托位数650个,全县托位数1590个,千人托位数达4.6个,为江西省近年来新建托育机构最多的县。”面对记者提问,市人大代表、安远县第二幼儿园园长唐芸说,安远县新建的6所托育服务中心,分布在县城区各居民聚集区,确定了4所以县第一妇幼保健院为运营主体的公办托育机构,实行公立托育机构价格收费,让群众“有得托、托得起、托得好”。
就如何进一步推动托育服务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战线的基层代表,唐芸建议政府加快推动健全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鼓励单位、企业、社区等社会各界共同发力,制定有力的托育支持政策,推动托育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唐芸表示,由于生源以及机构人力资源、成本加大,托育机构生存能力是托育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议政府加大对托育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入托补贴标准,加大托育师资培训等措施,增强托育机构动力活力。例如,安远县按照“上级补一点、县里兜一点、群众少一点”办托方针,通过政府采购托育教具、设备、设施,让托育机构“拎包入住”,减轻托育机构运营后期压力,推动托育服务可持续发展。
同时,安远县结合县情实际,整合县妇幼医疗资源与民营托育行业经验,通过发展公办托育与民办托育相结合,积极探索“医育结合”托育新模式,提供婴幼儿水育、药浴、足疗、小儿推拿、中医贴敷等服务;引进国内先进的智慧托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化托育服务管理,家园沟通更加贴心;与北京蒙台梭利教育中心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开设了蒙台梭利托育课程,以先进的育儿理念规范托育服务。
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东龙村位于距宁都县县城40公里的田埠乡境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东龙村最大的特点是保存有完好的古代建筑群,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但随着时间流逝,有不少古建筑逐渐破败,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市人大代表、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党支部书记李方华说。
李方华介绍,近两年来,东龙村完成了2座危旧古祠堂、3个危旧门楼、32间传统民居抢救性修复,对25栋房屋进行了仿古立面整治。将古祠堂与党员、三小组长联结起来,安排党员和三小组长定期对联结的祠堂进行巡查,村部可以时刻掌握古祠堂状况,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经过多方努力,东龙古村的保护修缮和宣传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古村整体风貌的保护亟待进一步加强。
“东龙村将继续以传统建筑保护利用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旅游、文物保护利用等工作有机融合,让其在新时代中焕发生机。”李方华表示,此次大会,他带来“关于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建议市县两级政府统筹专项资金,指定安排相关部门,将东龙古村落保护、乡村古色文化挖掘、旅游业态打造有机结合,融入全市古色绿色旅游路线,助推田埠东龙乡村全面振兴。
用好每一分钱 让财政政策更有实效
“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总基调,坚定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坚决做好全市发展的服务保障。我们考虑,财政政策既要支持做大总量,更要聚焦提升发展质量;既要支持培育新动能,更要务实推动更新旧动能;既要落实强化财政政策,更要强化与其他政策协同配套。”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温江涛说。
温江涛介绍,今年,财政部门将抢抓政策机遇,联动部门抓紧谋划和推进水利、城市设施、交通等领域一批事关发展基础、补好短板的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支持,推动形成更多的有效投资;更大力度完善产业体系,集中财力培育新动能、更新旧动能,加力支持重点领域补短板;更大力度提振消费,扎实推进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继续支持发放商贸文旅消费券,培育演艺经济、赛事经济等新型消费业态,支持企业走出家门参展办展,开拓市场;更大力度惠民生,聚焦老百姓所需所盼,提出了10件民生实事,确保民生实事资金得到较充足安排,切实推动就业、普惠养老、托育服务、全民健康和健身等民生实事落实见效。
“财政部门将站位大局,更加努力工作,强化科学管理,强化部门协同,强化系统研究,强化资金绩效,让每一分钱用得更好,让财政政策更有实效。”温江涛说。
奋力打造美丽中国“赣州样板”
“绿色家园是赣州的闪亮名片。2024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统筹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美丽赣州建设行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亓伟扬说。
从生态环境总体质量来看,全市生态质量指数(EQI)稳居全省第一,省里下达的15项约束性环境指标全面完成。从空气环境质量来看,市中心城区PM2.5年均浓度、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均为全省最优。从水环境质量来看,全市国省考断面水质综合指数均同比变好,排名全省前列。国考断面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比例稳定保持100%。阳明湖、寻乌水先后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从土壤环境质量来看,累计完成2022个行政村污水治理,建有914座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村庄覆盖数和设施建成数稳居全省第一。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全省领先。
亓伟扬说,新的一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适应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向全面推进美丽建设过渡的新变化,谋划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监管与企业服务两手抓两手硬的新举措,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元化新路径,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奋力打造美丽中国“赣州样板”。
努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4年,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近1.9万人,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薛斌说。
薛斌介绍说,我市积极落实一揽子的惠企稳岗政策,多措并举打好稳就业“组合拳”,拨付各类稳就业资金4亿元,为企业减负4亿元,为稳住就业基本盘注入了强劲动力。对于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劳动力等群体,我市密集举办“春风行动”“重点群体专场”等现场招聘会680余场,通过该渠道落实就业去向10万余人次,特别是重中之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稳中有升,达到了84%。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近67亿元,直接扶持个人创业3万余人,带动就业15万余人。2024年,全市建成就业之家1253个,形成了“城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和“农村15公里就业服务网”,同时把社会保障、劳动维权等职能整合进入就业之家,实现了“一站式”服务。除了线下就业之家,还有线上就业之家,求职者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享受到同质化的就业服务。
“我们将坚持以就业工作为中心,进一步聚焦重点群体、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全力确保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不断助力老百姓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人社力量。”薛斌说。
把赣南硒品打造成我市第三张农业名片
“五年来,赣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面推进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8月我市被评为全国首批‘富硒产业发展优势区’,富硒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晖说。
2024年以来,我市育龙头,建成于都、宁都、会昌、信丰等4个省级富硒功能农业重点县,富硒产业示范基地140个,培育涉硒经营主体603家,省级龙头企业73家。强支撑,建成国家富硒与油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全国两个国家级富硒质检平台之一)、赣州市富硒农业与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制定各类富硒标准36个。树品牌,成立赣州市富硒产业协会,发布“赣南硒品”品牌LOGO,每年评选十大“赣南硒品”,推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路径,全市注册富硒商标208个。拓市场,市区建成“赣南硒品”旗舰店10家、富硒餐厅5家,累计认定涉硒的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圳品”、深圳农场共61家。推动优质富硒农产品进入盒马鲜生、华润万家等销售平台,走进深圳城市会客厅赣南硒品深港直供馆。
关于下一步的发展打算,孙晖表示,将重点做好抢占富硒产业创新高地、创建区域品牌管理体系、拓展富硒产品消费市场三方面的工作,积极开发一批硒产品“爆品”,尽快创建赣州市富硒产品追溯管理平台,推动更多优质富硒农产品“走出去”,把赣南硒品打造成为赣州市的第三张农业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