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赣南大地,广袤沃野如诗如画,特色产业生机盎然,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全面振兴幸福画卷徐徐铺开。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近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在巩固脱贫成果上聚力攻坚,突出补短板抓衔接,迈出加快打造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坚实步伐。
2024年,赣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3%,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红土地迈上新征程。
凝聚工作合力 打造坚强堡垒
“以前担心搬出来后不习惯,没有主心骨。搬过来后发现,‘点长’、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安置点管理人员齐上阵,管理好安置点的大小事,大伙儿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梦想照进了现实。”上犹县梦想家园安置点搬迁户刘万民说。
着眼于解决易地搬迁安置点“谁牵头、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赣州创新实行易地搬迁“点长制”,全市334个集中安置点全部设立了“点长”,由县领导、乡镇主要领导、乡镇驻村领导分别挂点联系进城进园安置点、乡镇安置点和中心村安置点,驻村工作队共同参与安置点的日常管理,安置点还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或管理专岗,群策群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安置点快速融入新型城镇化。赣州市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合力、统筹推进。如今,一张市县上下联动、部门协调配合、各方齐抓共管的帮扶大网铺展在赣州的广袤沃野。力量和资源,源源不断地向乡村振兴战场汇聚。
赣州严格执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主动攥在手上、扛在肩上,认真谋划、部署、推动。全市选优派强1859支驻村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服务。各地从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复员退伍军人等人才中,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增强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
为了让珍贵的帮扶资金形成优质的帮扶资产,赣州探索建立“产业项目竞争评审”“五方经营主体盘活资产”等管理机制,推动资产稳定长效运行。全市累计投入142.14亿元衔接资金,建成了24155个民生补短板和促增收项目。
随着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层层垒起,人们在赣南乡村看到的是,一个个忙碌奔波的身影,一项项落地落实的政策,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脱贫群众的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巩固脱贫成果 守牢防贫底线
信丰县小江镇井塘村,一座红砖白墙的新房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新房主人付声旦老人高兴地说:“新年住新房,安居又安心。”2024年,信丰县发生了多起洪涝灾害,付声旦等20多户村民的农房受损。当地通过货币安置、易地搬迁、生活补助等方式,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为此,赣州精准施策,切实巩固脱贫成果,守牢防止返贫底线。
——强化“三线预警”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机制,优化升级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对所有农村人口动态监测、智能预警,及时将14.49万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村困难群众纳入监测,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监测对象中7.89万人稳定消除风险。
——持续落实“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动态监测,通过常态监测与专项整治双向发力,全市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94%,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和存量危房实现动态清零,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75%。
——创新实施精准防返贫保险,将商业保险机制引入政府防返贫致贫工作中,聚焦因病、因学、因灾、因赔偿责任、因生产资料损失等五类易致贫返贫风险,为每一户农村家庭提供30万元最高赔付额的保障,变被动“治已贫”为主动“治未贫”。
徐伟富是定南县鹅公镇大风村脱贫户,因腰椎退行性病变两次住院治疗,个人累计自费支出3.45万元,治疗后在家卧床休养。一边是继续康复治疗的高费用,另一边家中还有年迈父母和3个孩子,徐伟富整个家庭面临返贫危机。村干部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引导他申请“防贫保”,工作人员入户现场调查后,认定其符合理赔条件,为其发放了“防贫保”金1.37万元。“感谢政府为我们贫困人口买的保险,让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徐伟富说。
产业就业齐抓 输血造血并举
于都县梓山镇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一排排现代化标准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宽敞的村道上不时有满载蔬菜的货车经过。7个小时后,这些富硒蔬菜就会出现在深圳的沃尔玛等超市。
“种田就能挣钱,日子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大棚里,村民曾红梅一边采摘苦瓜一边笑着对记者说。53岁的她,主动与村里签订土地流转协议,还当起了大棚管理的小组长,负责打理21个大棚、150亩地,每月能领到4000多元的工资。
乡村振兴,要“输血”也要“造血”。只有激发“源头活水”,才能实现富民兴村。
赣州抓实产业这个‘牛鼻子’,着力构建“2+5+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2”即以绿色有机创建和富硒品牌培育为引领,“5”即脐橙、蔬菜、油茶、畜禽、稻米五大产业集群,“N”即茶叶、白莲、特色水产、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集群),分类推进帮扶产业“四个一批”,引进了农夫山泉、江西都夏园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配送中心赣州分中心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联农带农机制,帮助脱贫群众解决“种、管、卖”等问题。
2024年,全市农业产业综合产值达1650亿元,打造省级产业化联合体33个,带动25.32万户脱贫户发展增收,产业帮扶覆盖面达90.46%。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就业增收是群众生活的保障。赣州通过技能培训、扩岗送岗、政策奖补等方式,为脱贫群众就业提供广阔舞台,培育了一批乡村工匠,打造了“南康木匠”“兴国表嫂”“上犹茶工”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劳务品牌;采取帮扶车间带动、公益性岗位安置等举措,促进全市61.3万脱贫劳动力就近灵活就业,就业率达83.85%。
注重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引导脱贫劳动力及监测对象积极创业增收,2024年,全市累计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054.25万元,培育创业孵化基地46家,直接带动脱贫劳动力创业就业1.9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