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欢迎访问赣州市党务公开网!

本市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时政要闻本市要闻

和美村寨换新颜——赣州市推动民族乡村产业振兴走笔

文章来源:客家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25-03-09 10:06

  春天里的赣南大地草长莺飞,山花烂漫。在南康赤土畲乡、会昌洞头畲寨、全南陂头瑶寨等我市35个民族乡村,油菜花盛开美如画,处处生机勃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去年以来,赣州市委统战部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推动民族乡村产业振兴,解锁和美村寨“双富”密码,助力民族乡村全面振兴。

  党建引领 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我市以“大党建”领跑乡村振兴。加强民族乡村“两委”班子队伍建设,在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上持续发力。把乡村振兴和“富口袋+富脑袋”试点工作纳入乡村两级班子党建工作责任制,列入乡(镇)党委会、村支委会重要议事日程。其中,会昌县出台专门文件对“双富”行动试点工作实行目标化管理、清单式推进。

  发挥民族乡村“振兴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支持赤土畲族乡建立由驻村第一书记牵头的产业专班,通过“头雁”领航、党员示范基地带动,打造跨村联建产业联盟。指导赣县尧口畲族村成立红糖产业合作社,种植甘蔗650余亩,红糖产值达300万余元,户均增收1万余元。“振兴党支部+产业联盟(合作社)”双轮驱动助振兴成效明显。

  指导会昌县以畲族村党支部为核心、党员先锋队为旗帜,成立洞头乡畲家人产业发展党支部,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31人,培植“电商+”能人15人,支部带领干、党员带头干、畲民带动干,让洞头畲族村成功选树为“江西省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产业发展党支部+致富能人”示范模式在民族乡村蔚成风气。

  产业筑基 建树现代农业新典范

  抓好特色产业谋篇布局。对标《江西省和美村寨三年建设行动计划》,立足民族乡村资源禀赋,挖掘特色,做好规划。崇义县针对竹洞畲族村山林资源,打造“竹海畲乡”名片,开发度假民宿等文旅产品。龙南市挖掘东江镇畲族村特色资源,投资4000万元打造畲斛园农旅综合体。大余元龙畲族村改良低产冷浸农田发展莲藕产业320亩,带动人均增收千余元。

  培育“一村一品、一村多业”特色矩阵。推动产业规模化、品类特色化,南康赤土畲族乡打造万亩橙柚、油茶基地。信丰田垅畲族村依托“中国脐橙之乡”,种植脐橙2100多亩,村集体增收78万余元,人均增收1.6万余元。安远县发展圩岗畲族村百亩灵芝种植产业,于都县打造梓山畲族村万亩富硒蔬菜基地,兴国县建设畲族村种植艾草500多亩,带动富村富民。

  做大做强畲寨“土特产”。会昌县打造“百千万”示范带,培育种养户168户,解决就业420余人,户均增收2万余元,村集体增收60万余元,洞头芙蓉李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龙南东江镇畲族村种植油茶400多亩、石斛100多亩,开发石斛条等土特产,人均年收入增加2600余元。

  文旅融合 绘就和美村寨新画卷

  以“畲韵体验+”带动旅游消费。南康赤土花园畲族村以“文化+旅游”场景化开发畲族婚嫁体验,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旅游收入200万余元。信丰、龙南等地举办“三月三”乌饭节等民族文化活动,吸引游客60万余人次。于都县修复上堡畲族村革命旧址,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红培打卡地。会昌县洞头畲族村打造“糍粑”等体验项目,举办“村晚”活动,吸引10万余游客观光,增收1000万余元。

  以“非遗工坊+”促进产业升级。会昌等地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举办非遗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培育畲绣、烟熏肉制作等传承人17名,带动近百户家庭居家就业。会昌洞头畲族村摆字龙灯成功申报“省级非遗”,荣获“全国非遗旅游小镇”称号。全南加强瑶族文化保护,推动花棍舞、瑶族山歌等7项瑶族传统文化入列省市县非遗名录;按“非遗工坊+”发展草珊瑚、黄精等瑶药及瑶族油浸肉等山货食品产业。

  以“云端村寨+”带火产业流量。以文化为金色纽带、以科技为智慧活水,打造“云端村寨”IP,探索搭建民族乡村云展厅,开发VR畲族文化研学课程,扩大线上文化传播流量。打造赤土畲乡“畲族民俗馆”等旅游网红打卡点,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旅游收入200万余元。上犹县信地畲族村开发红色文化+绿色田园+畲族特色“红绿畲”观光线路。瑞金投入资金打造安治村“畲村映像”,吸引6万余人次游客到此地打卡。

  机制创新 培育产业振兴新动能

  成立市、县两级民族村“双富”行动及和美村寨建设工作专班,制定方案,明确任务,加强指导调度。崇义县制定《西南山区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推动“双富”行动试点方案》,细化21条项目清单及政策措施。

  拓展筹资渠道,发动社会力量筹资60万元。支持各县(市、区)多方筹资,南康区争取资金3356万元发展一批产业项目。

  加强“要素保障”,制定民族乡村产业振兴人才、税收等优惠政策。打造集聚、联动、共享“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推动花园畲族村与中央财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生团队等建立共建机制,引育各类人才40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