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 勇争先 善作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盛夏时节,万物竞秀。
行走赣州,记者感受到千年古城正在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重大项目大干快上,创新引擎持续轰鸣,民生实事可触可感,消费市场“火力全开”, 生态画卷徐徐铺展,开放之门越开越大……这是赣州经济脉动的彰显,更是一座城市以实干书写奋进答卷、勇立时代潮头的缩影。
近年来,赣州市全面落实国家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安排部署,紧扣省委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高地部署要求,聚焦“六个作示范”,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接续奋斗,推动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22年至2024年,赣州地区生产总值从4413.85亿元增长到4940.47亿元,年均增长5.2%,经济总量居全国百强城市第63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保持在江西省“第一方阵”,连续十二年获评全省综合考核先进。
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
30秒,一辆被烈焰吞噬的汽车,在灰色玻纤毯覆盖后,烟气被迅速阻隔,明火尽灭——今年4月上犹县一次消防演练的真实场景,映射着科技创新的光芒,彰显出“赣州造”玻纤复材安防产品的硬核品质。
玻纤复材产业是上犹县的传统产业。近年来,产业升级大潮涌起,该县果断锁定安全防护行业开辟玻纤复材产业新赛道。去年4月,中国玻纤工业协会首个安全防护分会在上犹落地,标志着该县产业话语权得到实质性提升。如今,全县195家玻纤企业串珠成链,形成从原料、初级制品、精深加工、复合材料到应用领域的五级产业链。2024年,该县玻纤复材产业集群营收突破150亿元,较2012年增长14倍。
产业是支撑地方发展的筋骨,科技创新则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近年来,围绕“在革命老区创新发展上作示范”要求,赣州大力实施工业倍增升级、科技创新赋能行动,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工业发展加速领跑。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3062家、稳居全省第一,2024年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9.3%,千亿产业集群增至4个,2022年以来获评国家级产业集群3个、省级33个。
——现代农业扬优成势。农业生产“大托管”覆盖所有乡镇,入选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创新先行区。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均居全省第一。赣南脐橙以品牌价值692.94亿元连续11年位居全国水果类第一。
——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全国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南康区、安远县荣膺全国县域商业、农村电商“领跑县”。“唱游赣州”音乐会、“扶摇直上”音乐嘉年华等活动全网热度超10亿,文化和旅游产业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绘就协调发展新图景
走进上犹县营前镇蛛岭村樟树下库区,只见房前屋后三角梅竞相绽放,白鹭在碧水畔翩跹,硬化道路蜿蜒入户,村民在游步道上悠闲散步。这是赣州市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大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生动缩影。
聚焦“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上作示范”,赣州深入实施城市能级提升、乡村全面振兴行动,短板渐次被补齐,旧貌换上了新颜,赣南大地铺开一幅城乡共荣的壮美画卷。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放眼今日赣州,铁路似银龙蜿蜒,瑞梅铁路铁轨铺向远方,长赣高铁蓄势待发,923公里的铁路网织就发展脉络;高速公路如金色丝带穿梭山间,1743公里的通途串联起城市繁华与乡村烟火。赣州火车站完成改造提升,瑞金机场展翅试飞,赣州港五云码头汽笛长鸣,从天空到陆地再到水上,立体交通网让老区与世界紧密相连。
城市里,五区一体化浪潮奔涌,240万市民共享发展红利。稀土大桥、创新大桥、蟠龙大桥等跨江桥梁建成通车,128.5公里高架路编织空中动脉,让赣州中心城区通勤效率跃居全国前十。市中医院新院、市三医院新院、市妇女儿童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市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开馆,全民健身中心一期、市民综合服务中心、工人文化宫顺利建成。一个个民生工程点亮万家灯火,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魅力与日俱增。
在乡间,脱贫攻坚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接力赛跑出新的加速度。10.71万名监测对象告别返贫阴霾,1.87万元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见证幸福升级。宁都县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树起乡村振兴标杆;会昌、安远的“四好农村路”通向诗与远方;近4万公里农村公路如毛细血管,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鲜活血液。
从城市到乡村,赣南正以实干为笔、以创新为墨,书写城乡协调发展的时代答卷。
铺展绿色发展新底色
清晨的赣州经开区三江镇,一群白鹭在河面嬉戏,它们时而游弋追逐,时而惬意梳羽,时而扎进水里嬉戏……这是当地生态环境优化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赣州遵循“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作示范”要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美丽中国“赣州样板”底色更靓、品质更优。
——环境质量全省领先。天空澄澈如蓝宝石,中心城区PM2.5年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率全省最优;江河碧波荡漾,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水质综合指数稳居全省前列,土壤环境稳定,生态质量指数(EQI)全省第一,获评全国生态环境领域激励表扬城市。
——生态修复成效显著。2022年以来,全市新增水土流失治理1432.19平方公里,废弃矿山治理完成99%,森林覆盖率76.23%,水土保持率83.05%,签订第三轮东江流域生态补偿协议。瑞兴于钨矿等3个独立工矿区新增纳入国家长效支持,寻乌废弃矿山治理、赣县崩岗修复入选全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绿色发展纵深推进。“美丽工厂”试点创建,获评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3家、绿色园区10个,省级园区绿色循环化改造全覆盖。章贡区、崇义、定南工业园入选省级碳达峰试点,寻乌水获评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上犹县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获“优良”评价。
抬头看到“天空蓝”,俯首可见“碧水清”,放眼满是“生态绿”。漫步赣州,秀美山川,跃然眼前。
构建内陆合作新格局
不久前,X9238次中欧班列从赣州国际陆港驶出,满载着家具、电子产品等“江西制造”,通过霍尔果斯口岸出境,大约10至15天后抵达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
自2016年赣州国际陆港投用以来,赣南老区的家具家电、服饰、食品、机械设备、汽车配件等特色产品搭乘中欧班列、铁海联运班列,运往欧洲等地,返程班列又搭载木材、粮谷、锌精矿等进口产品归来。革命老区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聚焦“在内陆双向开放合作上作示范”,赣州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内陆双向开放,开放合作新格局加快形成。
——改革攻坚破浪前行。全面对标深圳规则规制改革,推出3批25项“立改清单”;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资产总额突破万亿元,获全省国资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A级;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国首宗“矿泉水采矿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组合包挂牌,于都县入选全国林权登记提质增效试点;财政金融改革亮眼,瑞金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整村担保”案例入选全国金融支农十大典型。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105项市级管理权限下放,办件量29万余件;“深赣通办”覆盖389项政务服务,127项实现24小时自助可办;“数字大脑”建成,高频事项“一网通办”率达100%。“市县同权”改革做法入选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惠企政策“一站式”兑现全省推广,自主研发的“统一入企扫码登记平台”获全国数字政府创新成果奖,“干就赣好”营商环境品牌愈加响亮。
——双向开放纵深拓展。赣州深度融入大湾区“两小时经济圈”,在产业、科创、文体旅、人才等各个领域加快“双向奔赴”。深赣对口合作走深走实,粤赣两省联合印发五年方案,深赣共建产业园区建设全面铺开,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等加快建设,深圳各区与赣州10个县(市、区)建立结对合作关系,获全国革命老区对口合作评估最优等次,“特区+老区”加速双向奔赴。
赣州这片红土地,已然成为“中部的西部”“老区中的特区”,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递出共享发展机遇的邀请函。
书写幸福生活新答卷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今年5月20日,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沙河院区)正式启用;6月30日,南方医院赣州医院(赣州市人民医院)蓉江院区开启门诊试运营。两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就在身边,老区百姓无需长途奔波就能拥抱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
牢记“在增进老区人民福祉上作示范”的深情嘱托,赣州将民生画卷铺展在红土地上,以滚烫初心为笔、惠民政策为墨,绘就群众幸福图景。
自2022年起,赣州将八成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化作民生“及时雨”,持续浇灌百姓心田。常态化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让163件民生实事从“任务清单”变成“幸福账单”。1253个就业之家如温暖驿站,编织起“城区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与“农村15公里就业服务网”。“五大体系”协同运转的就业服务模式,更斩获中国改革2024年度市域改革案例殊荣,为万千家庭托起稳稳的幸福。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办好百姓“关键小事”。赣南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加充实和丰满。
——教育事业跨越发展。赣州稀有金属市域产教联合体获评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照亮产教融合新航道;3所市属高职院校跻身省级“双高计划”,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赣州职业技术学院携手办学,让前沿知识在老区落地生根。赣南医学院更名赣南医科大学,赣南师范大学获批设立博士点,江西理工大学新增博士点,湖南大学对口支持赣南科技学院,教育资源的“洼地”正蝶变成为人才培育的“高地”。
——公共服务提质扩面。获批准建设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列入首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获国务院点赞,为群众筑起坚实后盾。成功举办第32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入选西部地区体教融合足球青训体系建设试点,成功举办中国山地越野系列赛、赣州马拉松等重大赛事活动,点燃城市激情。成功摘下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桂冠,公众安全感稳居全省前列。老区人民的生活安宁祥和,幸福底色愈发鲜亮。
奏响红色传承新强音
赣南大地,红土生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都镌刻着红色的革命记忆。
3月22日,于都《长征第一渡》首演两周年专场演出座无虚席。作为长征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长征第一渡》两年来累计演出超421场,吸引观众逾22万人次,成为江西省红色文旅的亮丽名片。
今年“七一”前夕,《红色金融家毛泽民》微党课在赣州金融界受热捧,我市10余家金融机构500余名党员干部分批次走进瑞金、于都、会昌、赣县等地红色金融旧址,掀起“追寻红色金融足迹 凝聚奋进前行力量”红色金融发祥地主题活动热潮。
在“在传承红色基因上作示范”的使命召唤下,赣州以红土地为卷、革命历史为魂,着力推进红色文化建设,坚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红色资源守护有力。严格实施《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一大批革命遗址、红色旧居、红军标语等得到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馆,瑞金市、于都县荣膺全省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瑞金朱坊村 “保护一片旧址 带旺一个村镇”的创新模式,成功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寻乌“一馆七址”活化利用项目获评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赣州对红色根脉的珍视与坚守,让革命遗址从岁月尘埃中苏醒,成为赓续红色血脉的鲜活课堂。
——红色文旅蓬勃发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重点项目基本完工,展示园与长征步道串联成带。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赣州分中心挂牌,制定《红色教育培训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推出3条红培研学线路,红色主题方特公园火爆运营。(记者曾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