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人才 成就赣州】
全省首个1类创新药玛舒拉沙韦片成功上市,“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赣南实验室启动运行……一项项喜人成绩背后,是赣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扎实行动。
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坚持“三新一高”导向,着力建设区域科研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工作发展势头迅猛,主要指标实现大幅跃升,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十四五”以来,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指数”排位连续三年时间前移,列全省一类市第二;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提升,2024年投入总量预计提高至97亿元,列全省第二。获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培养1名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在2024年全省科技工作大会上作为唯一设区市代表进行典型发言。
我市高位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持续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活力。资金方面,市本级科技专项预算由2021年2.35亿元增加到2025年3.66亿元,2024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38.6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7%。机制方面,在全省率先推动地方科技立法,颁布实施《赣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以法治护航科技创新发展。政策方面,2024年出台实施《赣州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政策措施》,新一轮科技新政从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项目攻关三个方面制定十四条优惠措施,条条都有真金白银的经费支持。
我市狠抓平台载体建设,全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投资近50亿元的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完成筹建;“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平稳运行;江西理工大学牵头组建的赣南实验室(江西省第二个省实验室)正式启动运行……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25个,省级创新平台和载体335个,赣州是全省唯一设立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以及除南昌外唯一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实验室的设区市,创新载体支撑能力持续夯实。
企业是科技创新和引才用才的主体,我市不断培优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赣州高新区“一区三园”管理改革成效显著。2024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5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1146家,总量全省第二,增量全省第一;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569家,总量全省第二;新获评独角兽、瞪羚等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38家。引进设立赣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数字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6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个。
我市不断完善科研创新体系,形成了以“揭榜挂帅制”项目为龙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骨干、基础研究项目为支撑、成果转化培育项目为牵引、“科技+”项目为补充的科技计划项目体系,推动赣州市政府与江西省科技厅共同设立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赣南苏区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各类科研项目有序推进,推动解决了一批产业共性问题和企业技术难题,产出了系列科技成果,培养了大量科研人才。
为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年”活动,构建“1+6+N”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成全省首个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县级层面建设现代家居、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钨新材料及应用、电子信息、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6个重点产业集群分中心,在其他县(市、区)打造N个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我市积极发挥科技金融撬动作用,在全省率先探索“创新积分制”金融场景运用,与市融资担保集团联合开发“创新积分保”产品,与赣州农商银行合作发布“创新积分贷”产品,最高授信额度1000万元,大力推进“科贷通”业务,在全省地市率先设立总规模5亿元、首期4000万元的赣州市种子基金,通过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对接会、项目路演、科技沙龙、创新挑战赛等,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难题,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记者刘晓慧 通讯员高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