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农村建设 >>正文

风景如画引客来 定南县乡村旅游发展见闻

文章来源:客家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31日 11:33:14

    去岿美山生态漂流,来龙塘长富村赏荷花品美食,到老城黄砂口村观古村美景……盛夏的定南县乡村,就像一幅迷人的风景画,迎来一拨又一拨的游客。

    定南县地处赣粤边际,绿水青山环绕,森林覆盖率达83%。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区位交通、生态资源优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以优环境、活文化、强产业等举措为抓手,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绘就一幅乡村旅游美丽画卷。

    优环境,激活美丽因子

    “没想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也建成公园了。”近日,在定南县龙塘镇桐坑村的道路旁,市民何灵看到,污水处理站绿草茵茵、碧水荡漾,村民正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在定南,像这样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已有20多个。完善乡村治污设施,是定南县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的一个缩影,也是实现美丽乡村“迎客来”的举措。

    以补短板为路径,定南县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启动乡村环境优化工程,对照省扶贫村退出指标体系,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推进完善乡村交通、水利、治污、通信等基础设施,有效解决乡村环境“堵点”和“痛点”。

    优化乡村环境,乡风文明建设也是重点。该县各村建立红白理事会,常态化督查乡风文明行动,大力整治薄养厚葬、不孝行为,倡导村民破除婚丧喜事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的陋习,以文明新风涤荡乡村、纯净乡愁。

    活文化,释放内涵芬芳

    观民俗、赏荷花、品美食……近日,在定南县老城镇莲塘古城,一场民俗文化旅游节吸引了3万多名游客前来参加。

    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老城镇黄砂口美丽乡村,民居“披上”了黄墙灰瓦,象征着该村崇文重教的文昌阁修旧如旧,水头围、下桥围等建筑古色古香,村史馆、农耕文化体验区、美食文化体验区等景点游人如织。

    “合力唤醒乡村沉睡的本土文化资源,重现青山绿水,重塑古风古韵,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为乡村旅游注入旺盛生命力。”定南县委农工部负责人说,通过县志、族谱等文献记录挖掘历史,将村落文化内涵进行凸显,是发展乡村旅游、营造乡愁氛围的有力抓手。

    近年来,定南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利用好文化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深挖本土文化资源、修缮文物古迹建筑、加速乡村文化产品向产业转化等举措,助力乡村旅游的发展。

    同时,该县按照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思路,打造一批具有原汁原味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新业态。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岿美山镇五谷文化、老城镇莲塘古城民俗文化、鹅公镇菊花文化、龙塘镇荷花文化、岭北镇茶乡户外运动等乡村旅游品牌。

    强产业,引来致富活水

    盛夏,定南县历市镇太公村千亩蔬菜基地里的蔬菜长势喜人,不少游客来到基地,走进大棚,采摘基地种植的瓜果蔬菜,观赏田园风光。

    集蔬菜种植、休闲采摘、旅游观光、扶贫示范于一体的太公田园综合体,依托蔬菜观光采摘,目前已吸引超1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发展模式,该基地每年带动当地贫困户户均增收超1.5万元,解决就业超150人。

    乡村旅游是一项富民工程,也是一项朝阳产业。美丽乡村也好,田园综合体也罢,与乡村旅游的融合,产业发展促民增收是关键。该县以惠农富民政策为抓手,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大力培育特色种养、农家乐、休闲养生、户外体验等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借力“互联网+”,围绕乡村旅游主线,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拓展渠道。

    同时,该县鼓励引导农民和村集体通过租赁、合作、入股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增强农民自身“造血”功能,乡村的绿水青山实现价值激活和价值跨越。今年以来,依托乡村旅游产业的强势发展,该县累计接待游客67.9万人次,直接实现旅游收入4.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