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现代农业 >>正文

春耕的转型升级

文章来源: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8日 11:24:40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放在首位。于都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过去,传统农业受人力、畜力、生产工具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效率受到较大限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农村劳动力紧缺的今天,如何解决“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等难题?近日,笔者走进于都县,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访。

  机械化:从“耕牛下地”到“铁牛上岗”

  “这‘铁牛’就是好。以前靠牛耕要花上十来天,现在仅用2天就全部耕完,效率提高了5倍。”于都县仙下乡石坑子村村民方文明指着他家的耕整机高兴不已。

  在于都,有不少农民像方文明一样,耕田耙地不再使用耕牛,而改用“铁牛”。耕牛每天只能耕地1.5亩,而一般耕田机每天可耕地8亩。农机的高效率,既缩短了生产周期,又节约劳动力。

  方文明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买一头耕牛需3500元至5000元,而买一台耕整机,除去国家农机补贴后,农户只需出资2000元至2600元。仅这一项就节约成本1500元至2400元,再加上人力成本的话还将节约更多。

  “随着农机的逐渐普及,耕牛下岗,‘铁牛’上阵是必然趋势。农机补贴政策也为农机具的推广注入了‘强心剂’。”该县农机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道。

  合作社:从“散兵游勇”向“抱团发展”

  3月13日,于都县贡江镇东溪村农民李来福把刚刚采摘下来的时令蔬菜送到大棚蔬菜合作社后,又回到了大棚忙碌开来。

  “我们以前种菜都是自己挑到县城卖,村民为了抢生意,相互压价,辛辛苦苦干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现在加入合作社再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加入合作社尝到甜头的李来福开心地说。

  在农村,农民的分散经营总是跟不上千变万化的市场。如何把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对接起来?于都县探索出以农民为主体、以劳动合作为根本、以股份制企业成熟的管理模式为基础,实行统一投入、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合作模式,把“散兵游勇”式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民合作社,不仅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更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

  目前,该县共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216个,先后引进推广果蔬新优品种14个、10多项现代农业生产高新实用技术,培训农民6000余人次。

  新科技:从传统耕作到无人机运用

  “嗡嗡嗡……”在一片农田上空,一架无人飞机拖着一片白雾在农田上飞舞盘旋,技术人员遥控无人飞机喷洒农药。这是笔者日前在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200亩中稻专业化统防统治试验示范基地看到的场景。目前,这种无人机正成为农民的新宠。

  该县农粮局干部华斌向笔者介绍,飞机治虫不仅节约人力物力,而且由飞机旋翼产生气流吹开禾苗,能使农药喷洒到各个层面,减少防治死角。此外,飞机性能稳定,不论田块大小,防治效果在95%以上,每亩节约农药30%,亩平节能增效180元到200元。

  科技创新与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于都在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不断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标准化种植养殖、温室大棚、喷灌滴灌、太阳能杀虫灯等新科技在农业产业中的推广与应用,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成为农民致富又一“制胜法宝”。2014年,于都县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7家,年增加5家;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达7.6亿元,同比增长26.7%;带动农户4.1万户,户均增收6100元,同比增长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