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现代农业 >>正文

石城:农村“三变”奏新曲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10日 09:51:37

    新春之际,石城县农村处处呈现一派祥和欢乐的景象:农民或在田地里、山林上、养殖场忙着搞种养,或走进乡村书吧学习科技种养知识,或来到文体活动广场参加文化活动……近年来,石城县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一股新风扑面而来。

      “刘骨头”

      变“致富王”

  新闻故事:日前,在琴江镇古樟村刘白莲的生猪养殖场里,工人们正将50余头生猪装进货车。刘白莲喜滋滋地数着钱,乐呵呵地对记者说:“现在的生猪价格一路看好,预计今年我的年收入可比去年增两成。”

  刘白莲人称“致富王”。可是在几年前,他还是响当当的“刘骨头”。原来,刘白莲初中毕业后就在家务农,既不懂种养技术,更没有资金投入扩大农业生产,只能守着家里的几亩土地过日子,家里穷得叮当响,村民便给他取了个“刘骨头”的绰号。近几年来,刘白莲在县里惠民政策的引导扶持下,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产业,逐步走上了致富路,绰号也由“刘骨头”变成了“致富王”。

  背景解读:这几年来,石城县围绕“产业兴县”发展战略,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确定了以白莲、烟叶为主导产业,油茶、香樟林、生猪等为区域特色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技术、资金优惠政策,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建立了“一村一品”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30个。该县还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通过招商引进绿野、普生、汇通、昌茂等十多家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并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新型发展模式,有效地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统计,石城县约有1万余户像刘白莲一样的农民,在政府的帮扶下走上了致富路。

      “吵架王”

      变“和事佬”

  新闻故事:丰山乡福村有个村民叫陈标玲,人们评价她“文化不算高、思想不开窍、凡事不相让、闻声便是吵”,是村里出了名的“吵架王”,使得邻里关系紧张,影响了农村社会和谐。

  近日,笔者再次走进福村时,惊讶地发现陈标玲正在耐心地调解一起因水牛打架而产生的邻里纠纷。一打听才知道,陈标玲现在加入了县里的和谐理事会,当上了“和事佬”。“我以前不懂得忍让、宽容,常常和邻里乡亲吵口飚骂,破坏了邻里关系。现在我明白了,只有大家和谐相处,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陈标玲如是说。

  背景解读:石城县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在全县131个村设立了农村和谐理事会。理事会由农村无职党员、热心人士等组成,理事会成员利用自身深处基层,对本村的田地界址、家庭状况、风俗习惯等情况较为熟悉的优势,及时收集掌握邻里、家庭之间的矛盾纠纷,围绕矛盾纠纷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同时,理事会成员对矛盾纠纷实行包干制度,做到“包责任、包时限、包效果、包回访”,确保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公平、合理的调处。目前,石城县有600多名像陈标玲一样的“和事佬”走村串户,去年累计调解矛盾纠纷1000余起,促进了乡村和谐新风的兴起。

      “麻将迷”

      变“文化通”

  新闻故事:近日,记者走进石城县横江镇丹阳村农家书屋里,只见二十几个农民正在书屋里认真地看书、读报。在书桌的一角,一位戴着老花镜的农民正全神贯注地看着书。

  图书管理员赖海林介绍,戴老花镜的农民是黄贵民,以前是出名的“麻将迷”。去年,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后,黄贵民便成了这里的常客,上麻将桌的次数越来越少,还经常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打麻将破财、伤身又伤脑,实在要不得。自从村里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后,我就慢慢地喜欢上了读书、看戏、演戏等文化活动。”话语间,黄贵民对自己的转变很是高兴。

  背景解读:近年来,石城县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文化阵地驱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该县不断加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力度,通过“政府主导、农民主建”的运作模式,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了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70多个文体广场,以及90多个农家书屋。同时,该县以农村文化阵地为平台,大力开展“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 激活了农村文化的“一池春水”。该县还以文化能人为“领头雁”,组建各种民间文艺剧团、文艺协会、文化团队,鼓励带动农民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使农民告别了“白天打麻将,晚上看电视”的简单枯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