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现代农业 >>正文

田野闪烁“科技之光” 大余县科技备耕纪事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17日 10:45:59

人勤春来早,农家备耕忙。近日,走在大余县各乡镇的田间地头,到处可以看到农民忙碌的身影。年年备春耕,今年却不同。该县农民备耕越来越讲究科学了,全县兴起了一股科技备耕的热潮。

田野闪烁“科技之光”

——大余县科技备耕纪事

图为大余县农民在农机经营店了解农机性能。

■农田吃上“营养餐”

立春刚过,大余县池江镇杨梅村农民王发贵就为春耕备播忙碌起来。他拿着农业技术人员开的“处方”,到附近的农资销售店购齐了肥料、良种。去年,通过配方施肥,他种的3亩水稻每亩增产40公斤。尝到甜头的王发贵今年春节前就催着农技人员给他开好了春耕备播的“处方”。

“施肥卡上标明了每亩水稻施多少氮、磷、钾肥料,好比为水稻量身定做了‘营养餐’,再也不用凭感觉施肥了。”王发贵拿到了农业部门送来的测土配方施肥卡,开始储备化肥。据大余县农粮局土肥站统计,今年大余县已为10万亩农田发放了配方施肥卡。

长期以来,农民施肥盲目性较大,存在“氮肥施得越多越好”的认识误区,造成大量肥料浪费,还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近年来,在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政策的支持下,大余县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完成了4500个土壤样品养分测试、4500个采样地块调查、4500个农户施肥调查,发放5万多份测土配方施肥卡,建立了新城、池江、青龙、 黄龙等地多个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基地。按照“测土到田、施用到户”原则,形成了“乡村送土、县站测试、专家配方、企业生产、网点供肥、凭卡施肥”的运行模式。据大余县农粮局土肥站统计,自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以来,测土配方施肥区平均亩产380公斤,测土配方施肥区比常规施肥区亩增产30公斤,增产稻谷27945吨,亩增产节支54元,新增收入5030万元。

通过“测、配、产、供”一条龙服务以及推广配肥卡发放以及增施钾肥、秸秆还田、协调氮磷钾比例等技术手段,大余县较快地改变了当地农民的施肥习惯,农民逐渐形成科学施肥意识,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施肥技术由定性或半定量施肥技术向定量精准施肥技术转变,肥料利用率至少提高了5个百分点。

■农具更新“迈大步”

近日,大余县农机局技术人员来到黄龙镇旱田村种粮大户蓝光平的机房开始对农机进行检修。看见一排摆放整齐的农机具,蓝光平高兴地说:“原来的犁耙光荣‘下岗’,都换上了‘铁牛’,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操作方便……”几年前,蓝光平利用经营餐馆赚来的3万元买了2台手拖、1台插秧机、添置了抽水泵、植保机械等农具,开始了机械化耕种的有效尝试,经营的水稻面积逐渐增加到1000亩。随着中央加大对购置农机补贴的力度,蓝光平开展机械耕种的信心也更足了。通过多方集资,蓝光平投资40多万元,在购机补贴政策和市、县农机局、工商局的帮扶下购买了1台半喂入收割机,1台稻谷烘干机,1台404轮拖,2台插秧机。目前,他已有各类农机16台套,从耕、种、植保、排灌、收获到稻谷烘干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

蓝光平是大余县热衷购买农机的农民之一。为了加快农具的更新换代,大余县农机局加大了农机普及力度。去年至今,全县农机购置补贴完成中央和省财政安排补贴资金292.28万元,拉动农民投入575.309万元。全县共补贴各类农机具23848台(套)。其中,全喂入联合收割机9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5台,大中型拖拉机6台,果业机械1480台,渔业机械34台,直接受益农户2178户,间接受益农户3100户。目前,大余县农机总动力达到35.96万千瓦,年增长2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较2010年增长5个百分点,达到57%。

■农民争当“科技迷”

“科技培训都开到门口了,得赶紧好好学习,也富富脑袋。”近日,大余县新城镇周屋村村民周庭湖一大早就急匆匆地赶到村民活动室,原以为能抢个好位置,可惜还是晚了,室内早已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他只好“见缝插针”地站在人群里听课。该县农业专家的讲座从种植到管理,再到新技术的运用,到中午了大家还感觉没有听够。

据了解,入春以来,大余县抓住春耕时机,多次开展春耕农事讲座活动,并组织农技人员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为搞好培训活动,我们精选了讲座内容,编印了宣传资料,内容包括水稻田间管理、花生种植、大棚蔬菜栽培等农村实用技术。为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我们还实行群众‘点题’开讲,农民想学哪些技术就请专家讲哪些。”大余县农粮局农技推广站站长黄勋介绍。据统计,去年入冬至今,大余县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86期,培训人员3126人次。在南安镇、新城镇主推花卉无土栽培、蔬菜无公害栽培、肉鸭规模养殖和生猪生态养殖等新技术。

除了参加传统的农技培训班,大余县不少农民都喜欢到村里、学校的远程教育点,通过互联网搜寻农事信息,了解农产品品种及市场需求,及时学习掌握新技术。大余县池江镇长江村农民郭兴旺此前在村远程教育网上看到几个水稻新品种,为进一步了解水稻良种的信息,他特意托在县城工作的兄弟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更多的“郭兴旺”,已经成为“网络备耕”新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