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财政惠农信贷通 >>正文

互助社叩开农民“致富门”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1日 15:28:20

——潭头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做法与体会

潭头村是于都县“十一五”省扶贫重点村,位于县城东部10公里323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全村共辖18个村小组,652户,总人口2615人,耕地面积1530亩,山地面积150亩,潭头村现有村两委干部6人,7个党小组,党员71人,其中流动党员2名。2006年底开始,该村启动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在村里发展“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管理模式的互助资金,缓解了村民发展生产所需资金短缺问题,推进了村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一、主要成效

村级互助资金试点项目旨在探索和完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新机制,缓解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种养业资金缺乏、贷款难的问题,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提高贫困村、贫困户自我积累、互助互济和持续发展能力。该项目的实施可使该村近百户贫困户享受到扶贫资金扶持,创新了贫困户发展种养业投融资的新途径,为该村种养业产业发展、使贫困户尽早实现脱贫致富目标提供了保证。

1、缓解了生产发展资金短缺难题。通过财政扶贫专项互助资金引导和村民入社,该村初步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扶贫互助资金,有效缓解了农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试点工作开展五年来,扶贫互助社共吸纳入社农户82户,占当地农户总数的12%;其中妇女作为社员入社的16,占入社农户的20%。互助资金总量达15万元,社员交纳入社资金3.8万元,累计向82户社员发放借款15.9万元,扶持农户82户,直接受益126户,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6年的920元增加到2010年的1750元。
  2
、结合本村资源优势及产业发展实际,充分利用固院丰富土地资源和平坦的地理优势,加快土地流转力度,认真抓好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大棚西瓜、果蔬种植、苗圃培育、优质稻种植,在扩大规模、产业孵化、促农增收上下功夫。为扩大产业发展规模,新整合流转了2000亩土地,引进浙江客商种植西红柿、辣椒、葡萄等,有效解决了群众缺信息、缺技术、缺资金等问题,为潭头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3、增强了农民脱贫致富能力。由财政扶贫资金和农户入股形成的互助资金,增强了农户自我发展的信心。广大农户纷纷想办法、谋出路,挖掘潜力,利用互助资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形成了以养殖、食用菌、苗圃为主的特色产业,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006年的920元增加到2010年的1750元。
  4、推动了妇女创业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特别强化了妇女的主体地位,鼓励妇女加入扶贫互助社,优先妇女社员借款,对当前从事农业生产“主力军”的农村妇女来说,互助社就是她们自己的小额信贷“银行”。五年来,该村共有16名妇女借款4.8万元,用于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5、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互助资金集中体现了团结、友爱、互助的理念。通过贫困村互助资金的运转,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主体意识、发展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和诚信意识,促进了家庭之间、邻里之间的和谐,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高度重视,加大了互助资金的监管力度。梓山镇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了分管领导、驻村干部、财政所人员协助试点工作;潭头村成立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村级扶贫互助社,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确定专人负责,选配工作人员。制定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开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措施,编印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手册,同时,该村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及时抓好不同层次人员的学习培训,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扶贫政策优势,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扶贫。村互助资金试点启动以来,解决了果农脐橙生产资金紧缺的难题,为果农增产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村在实施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时,突出龙头带动,加强协会与农户的利益联系。村里的果业协会与村民签定协议,对脐橙种植进行技术指导、互帮及组织产品销售,提高了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村民严凡材,在家种植脐橙10亩,2009年元月向互助会借款5000元,专门用于脐橙农药、化肥和打一口脐橙用水井,建一个水池,并购买了抽水设备专门用于脐橙抗旱用水,09年脐橙产量9000余斤,脐橙总收入近10000余元。村民兰朝汉种植脐橙8亩,06年因资金短缺,导致脐橙长势很差,09年元月也向互助会借款3000元,专门用于脐橙农药化肥使用,09年脐橙产量虽然不多,但树势良好,预计2010年脐橙产量可达10000斤以上。目前互助资金所扶持的会员在协会的指导下,家庭经营运作良好,预计39户会员年底将增加收入500 2000 元不等。

3、不断探索创新,建立和完善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一是制定了《潭头村村级扶贫互助社章程》、《互助资金财务管理办法》等制度,让村民了解互助资金政策、办事程序、借款条件和扶持项目等;二是加强了风险防范、严格审批手续。该村扶贫互助资金由镇财政所专人负责管理,借款农户必须需符合借款条件,借款农户须有2户社员提供担保,借款最高额按交纳入社互助金的额度实行控制(交纳100元的农户最高可借5000元,交纳500元以上的农户最高可借10000元);三是严格执行民主管理,公开操作。村互助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帐核算,对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公开、公示,接受全体社员、村民以及镇政府和上级扶贫部门的监督。
  4、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用好管好扶贫互助资金。
互助资金组织的管理机制可以分为内外两部分,以内为主,实行民主管理;以外为辅,强化监督指导。在内部,通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民主推选出有一定威望、正派、公道、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人组成管理组织(有的称为管理小组,有的称为管委会),并制定章程和资金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作为管理组织和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管理组织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按照规定的资金运作程序负责项目考核、资金审批、发放和回收等具体工作,开展日常事务,并将资金使用等情况定期公布或公示,接受全体成员监督。管理组织内部分工明确,成员实行任期制,定期进行选举。互助资金组织内的重大事项必须经全体成员大会共同决定。在外部,管理组织还要接受县、乡有关部门的财务监督和业务指导。
  三、试点工作的体会

通过几年的试点实践,我们认为,这种采取村内互助、有借有还、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 “民有、民用、民管”的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贫模式,把“银行”开到农民的家门口。通过会员入股,财政投入形成了稳定的互助资金用于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强了村民借鸡生蛋的意识,缓解了村里发展缺少资金的问题,农民增收相对有了保障。同时村互助资金会的建立,实行自主经营,自我服务,民主管理,初步建立起“自我管理、协会自治的模式”,提高了贫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发展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增强了农村和谐,丰富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内容。

互助资金是扶贫的一种新形式,资金量小渠道单一,我们在试点运作过程中,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几个很现实的问题:

一是扩大覆盖面,增加资金量。从多年运行的情况来看,群众的积极性很高,发展生产资金需求欲望较强烈,目前,由于国家扶贫、财政部门拨付给该村的专项资金只有15万元,村民入社资金也有限,还未吸收到社会捐赠,互助资金总量不大,总额仅为18.8万元,村民可根据入社资金额度获得5000-10000元不等的借款。从资金现有量来看,有限的资金已不能满足日趋增大的群众发展生产的需要。因此,建议增加资金投入量。互助资金目前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规模过小、尚不能满足农民要求,需要动员社会民间更多的资金参与,保持后劲,持续发展,形成更有效的互助合作扶贫模式。

二是会员入会率较低。尽管该村在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会员入会率较低,达不到章程规定比例。入会率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1、群众存在思想顾虑。互助资金是一项新事物,群众对这项新事物了解的不够多,加之一些群众对协会管理人员不够信任,还处于一种观望状态。2、群众小农意识强烈,追求利益至上。会员们普遍认为,既然已入会,就有权借款,否则就要求退股,置协会的章程于不顾。3、互助资金项目进展缓慢。协会工作人员都是村干部兼职,工作时间没有保证,加之互助资金项目工作量较大,环节较多,导致部分协会工作进展缓慢。

三是缺乏借款风险保障机制。一方面,由于互助资金借款采取联保形式,不需要物质抵押,仅仅依靠借款人的诚信还款,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农户所借资金主要用于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易受气候、自然灾害、市场需求、价格以及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如借款农户当年生产遭受重创或因天灾人祸返贫,将导致不能按期还款或借款收不回。

(于都县扶贫和移民办  华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