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正文

让种田农民“现代化”——对江西省实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

文章来源:中国江西网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8日 14:42:17

  当前,我省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必然要求农民“现代化”。今年,我省开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通过抓好这项工作,破解农民老龄化、素质偏低、农业后继乏人等难题。

  让有知识的人去种田,使种田农民“现代化”,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

  “我和妻子苦苦撑着8亩地,忙活一年求温饱。”这是万载县白良镇岐里村农民叶小珠面临的尴尬。他说:“两个儿子在广东务工,我和妻子在家种田,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对科学种田技术掌握不多,每亩农田一年收成也就八九百斤,除去开支和成本,每亩田年收入也就300多元。”和叶小珠一样,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进程中,我省农村地区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老人和妇女成了务农主体。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在7月21日召开的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管理培训班上,上饶市农业局负责人说,要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培育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农业后继者从事农业,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我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1亩,而且地块多,不集中。在只有1亩或约高于1亩时,农民种的粮食,除自用外,卖粮所得够买农资或稍有余钱,而在低于1亩时,卖粮所得勉强够买农资,收入就低,这就是所谓的“一亩地”困局。省农业厅科教处长吴登飞说:“要破解这个困局,必然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

  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培训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

  记者采访了多位市、县农业部门的负责人,他们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关键是要构建以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为主的“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一主”就是要以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为主体,“多元”就是以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为补充,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要实现这一目标,各地要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等需要为导向,加快建立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初、中、高“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

  江西鑫和源绿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伟从农民的角度提出,要实现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他建议,要打破传统集中培训办班的做法,采取适应成人学习和农业生产规律的“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方法,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模式,通过全过程培育,为培育对象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和创业发展条件。

  围绕主导产业,分层次、分类别、分步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进贤县三里乡光辉村种粮大户胡广辉建言,各地要立足资源禀赋,结合当地实际,围绕主导产业,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青壮年农民、返乡创业农民和农科类大中专毕业生为重点,开展分层次、分类别、分步骤培育。安义县农业局局长万齐印直言:“要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把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愿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选出来培育。”由于历史原因,我省各级农广校建设在全国滞后,这一状况将极大地制约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因此,各地要分类分步推进农广校建设,逐渐使全省各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中心)“法人化”并形成体系,发挥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

  一些基层农业部门的负责人呼吁,须构建县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N+X”基础平台。“1”即县级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发挥统筹协调作用,“N”即多个功能和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机构,县级农广校要成为“N”中的骨干机构,“X”即建在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链上的现场教学及实训基地,开展系统性的教育培训。

  刘 凯 江西日报记者 宋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