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正文

石城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0日 09:20:47

  “农业跑得快不快,全靠农技带,农技推广好不好,全看机制调”。机制的有效运转决定着农技推广的速度和成效。农技推广的速度和成效又影响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那么,现行机制能否确保农技高效推广,在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又该如何进行农技推广机制改革?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深入全国农技推广星级服务试点县石城进行走访。

  1、农技推广不可小觑
   
  众人都知农技推广重要。
   
  10亩到50亩,50亩再到150亩,这一连串数字记录下石城县丰山乡福村村民陈西华的种烟规模由小到大的变化历程。规模越大,风险越高。陈西华的底气在哪儿?2011年,陈西华种植烟叶10余亩,由于不懂技术,预防不到位,一场花叶病让他的烟叶绝收。2012年,陈西华主动申请加入丰山乡便民烟草专业合作社,农技得到了全面保障,10亩烟叶长势良好,当年净赚2万余元。“有技术保障,种田心不慌。”解决了农技保障后顾之忧的他将烟叶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今年达到了150亩。
   
  农技推广消除了农民对规模化种植风险的忧虑,为农民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推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开辟出增收新渠道。
   
  2013年,小松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开始在全镇推广“烟叶+西瓜”的套种新技术。这让该镇石田村村民邓平品喜尝甜头。他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在烟地里套种西瓜,西瓜8月初前就可成熟收完,还可以再种一季晚稻,由一年二熟变一年三熟。同时,套种的西瓜又刚好避开上市高峰,卖上好价钱,一年下来,收益可比往年翻一番,凭技术种植真好。”
   
  关于农技推广,有着10多年农技推广工作经历的横江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站长刘信义也深有体会:“农技推广为农民提高了种养数量和质量,节约了种养成本,节省了劳动时间,拓宽了增收渠道,更重要的是转变了农民传统的固化种植观念,拓宽了视野,更新了理念,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科技致富的重要,有助于推动传统农业向更高效的新型农业转型升级。”
   
  2、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随着农技推广在农业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作为农技推广支撑腿的运行机制能否为农技的高效推广“保驾护航”呢?
   
  石城县木兰乡下辖7个村委会,人口1.2万余人,面积105平方公里,而该乡农技员仅3人。“老农技员退休后,一直难以招聘到新的技术型人才来顶替。”该乡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站长温绵生告诉记者,由于缺少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加上农业技术型人才的紧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青黄不接,一“才”难求。同时,人员的职责不明让农技推广效率不高。
   
  农技员李松平在基层搞了15年的农技推广,在承担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同时,还要担负乡镇其他工作,难以一心一意投入到农技推广工作中来。他坦言:“农技站所被多头管理,‘杂事’较多。”
   
  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一些农技推广部门未建立起规范完善的考评激励机制,导致部分农技员工作纪律较为涣散;农民对农技需求的反馈渠道还不够畅通,无法及时了解农民的技术难题是什么,需要哪些技术支持;农技人员老龄化问题突出,体制不畅、协调难等问题,影响着农技的有效推广。
   
  “农技推广机制上的问题,好多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唯有对老机制进行大胆革新,敢于推倒固有机制和利益,才能搅活农技推广的一池春水,才能让一项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具为农民带去实惠。”该县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3、“包村联户”开辟新天
   
  作为全市唯一的全国农技推广星级服务试点县,石城县站在了全市农技推广改革试点的前沿,面对机制上的藩篱,不断从自身改革上寻求突破。
   
  一边是先进的农业技术等待转化,一边是急需技术的农业生产,二者的有效对接,被形象地称为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面对自身问题,石城县毫不回避,进行着积极而有效的探索与改革,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该县从最难的人事机制改革入手,将原来乡(镇)的农技、水产、兽医、农经、果茶、农机等站整合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实行一支队伍、一名站长、一个办公场地、一本账目、一套管理办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并由该县农业主管部门直接负责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的人员、经费和财产管理,以及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人员的调配、考评晋升和业务指导。“在机构整合后,原本分散的人力与资源‘化掌为拳’,整合归一,既充实了农技推广力量,又避免了多头管理的无序运作。”该县农粮局副局长赖由运告诉记者。
   
  在石城县农技推广星级服务先行先试点木兰乡,记者发现,当地农技员都有一块农技推广的“责任田”(包片村块),“田”种得好不好,农民满意不满意,都由农民来评定,大大增强了农技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每位农民都有自己的联系对象,农技与农户间实现了无缝对接。
    随行的木兰乡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站长黄在贤告诉记者:“针对以往农技员责任心不强、农技服务不到位、推广面不宽等问题,县里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在全县推行‘包村联户’的新机制。”
   
  石城县在全市首推“包村联户”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包村”即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为依托,立足“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根据各村人口的多少、地域面积进行“一村一区”或者“一村多区”的分片划区,并按照“一区一员”的原则落实承包责任,同时配套实施绩效民评的评定机制;“联户”就是围绕本地主导产业,以各村为单位,遴选出3户至50户具有一定文化、种养水平高、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通过“农技员+示范户+农户”的运作模式,以集中培训、组织观摩、分户指导等形式,使科技示范户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实现了农技人员的定岗定责与农技推广的广辐射。实现了由人员缺位、农技服务失位向人员管到位、农技送到位、服务一对一的有效转变。
   
  “包村联户”新机制推广后的实际效果也相当明显。记者从该县农粮局了解到,自“包村联户”机制实施后,该县农业技术推广全面加速,今年以来,该县实现农村实用新技术推广转化23项,新品种推广应用15个,分别同比增长35%和28%,群众对农技推广服务满意度在96%以上。
   
  然而,石城县的农技推广改革步伐并未就此停止。“下一步我们将立足自身实际,依托手机、网络、广播等媒介,围绕农民对农技的现实需求,逐步探索建立县、乡、村的三级快速反馈和回应机制。同时,探索建立以薪资待遇、职称晋级、岗位晋升等内容的人才引进机制。”赖由运说。(作者:赖邦元 熊益康 赖於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