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正文

兴国县新农村中心村建设见闻

文章来源: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21日 17:29:07

  不是城市,却幼儿园、超市、警务室、卫生所、菜场俱全;不是别墅区,却小洋房鳞次栉比,道路宽阔整齐;不是风景区,却舒展着水乡风情的画卷,让人心生涟漪……盛夏时节,驱车驶过兴国境内的一座村庄时,不禁让人感叹:原来乡村如此美丽。

  新农村中心村建设,是一件利及长远的大好事。去年以来,兴国县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按照“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和“完善中心村、整治贫困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强力推进10个新农村中心村建设工作。埠头乡枫林新村中心村、潋江镇杨澄村中心村、长冈乡合富中心村、良村镇西岭村中心村、枫边乡箬坑村中心村……每一个项目建设点都成为样板点,不仅改变了过去的脏、乱、差现象,而且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农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环境整治 美了乡村

  枫边乡箬坑村距离县城55公里,路弯且陡,是一个边远小山村。

  过去残旧的墙面,如今变成了洋味十足的民居,新修的水泥路也通到了家门口,孩子们在水泥路上开心地玩着。“以前哪里敢想,晚上还能出来散步啊!多少年了,出一次门,不是一身灰,就是一身泥,现在啊,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梦想照进现实了。”箬坑村斜广组60多岁的肖义明感慨地说。而太阳能路灯的安装,更是让村民大呼有了城市的感觉。“哎哟喂,小日子越来越好过哟,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吃完晚饭散步了,我们也洋一回了。”箬坑村南坑组的钟开祥高兴地说。不仅是通组公路、太阳能路灯,箬坑村的小学、公共排水沟、农家书屋、便民超市、公共服务中心、公共厕所等项目已经改造升级完成。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村委会主任周恒怀说:“以前房前屋后堆满了柴草,没有排水沟,一到雨天,污水全流到路上。经过整治,一个整洁靓丽的新箬坑有模有样了。”

  “塑造良好的城乡环境,对内可以提升凝聚力,对外可以增强吸引力。”时任枫边乡副书记的杨文俊对中心村建设有着自己的看法。

  箬坑村变得越来越靓丽,而这仅仅是箬坑村中心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兴国县明确了以环境综合整治助推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路与措施,把优化村庄环境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

  兴国县委农工部干部介绍,全县结合农村危旧房和村庄整治,按照“三清”“四修”“五化”工作要求,做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户集中、村收集、镇(办)转运”机制,垃圾处理进入日常保洁阶段,农村脏乱差状况得到明显改观。

  产业发展 富了农家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走进良村镇西岭村,映入眼帘的不仅是因地制宜建设的村庄,还有那正在采摘的连片烟叶。村民指着这些烟田说:“那里孕育着西岭村群众的致富希望。”

  56岁的刘才茂几乎每天都到自家的烟田看看。他说种植烟叶七年,最初种植4亩,年收入2000元,如今种植40多亩,年收入近4万元。刘才茂计划明年再扩大种植规模。

  在刘才茂的带动下,不少村民也开始种烟。如今西岭村烟叶种植面积已超300亩,号称“千担村”。当地村民种植烟叶致富,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有滋味。“中心村建设,产业是基础,富民是核心,必须以产业发展升级支撑美好乡村建设。”良村镇政府干部唐怀忠说。

  西岭村依托良好的植被资源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养殖、烟草种植等特色经济作物,部分村民则常年闯荡跑市场,或营销农特产品,或跑货物运输。种养业并举,产加销一条龙,多条腿走路,逐渐鼓起农民致富的“钱袋子”。

  “一方有活力的经济,才能创造一个有活力的乡村。”兴国县委农工部干部这样理解“升级版”中心村建设。兴国县立足传统资源优势,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推进农村产业升级改造,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培植壮大脐橙、肉牛、蔬菜、油茶等优势主导产业,使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

  产业发展起来了,得实惠的是当地群众,人们为之喜上心头。

  民风好了 聚了民心

  华灯初上,西岭村中心广场热闹非凡。村民聚集,锻炼身体,闲聊家常。

  像西岭村这样,村庄还是那个村庄,人还是那些人。不同的是,通过中心村建设,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了,村里的民风也明显改善了。

  干净整洁的村庄里,富起来的农民更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西岭村新建的文化广场,成为农民们农忙之后的好去处。村里的农家书屋,村里派专人管理并每日定时开放。村里还不定时举行一些比赛来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中心村建设,不仅要‘面子’美,更要‘里子’秀。现在,村里打麻将的少了,忙时大家抓生产、人均收入近万元,闲时大家在广场上健身、聊天,处处传递着正能量。”西岭村委会主任温绵寿说。

  农村美不美,一看环境,二看民风。培育良好民风,道德风尚是核心,文明习惯是基础,文化活动是载体。为全面提升村民素质,良村镇将村中旧院墙粉刷一新,建文化墙,写文明标语,绘“二十四孝”图,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同时,大力表彰、广泛宣传镇首届“公德之星”先进事迹,营造向身边好人好事学习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群众互帮互助、比学赶超,形成乡风和美的社会风气。

  为加快推进中心村规划建设,重点抓好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栏、改塘、改沟和电力、广电、电信等“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农家书屋(图书室)、文化广播室、文体活动场所、便民超市(农资店、农贸市场)、金融服务网点、通信电力缴费网点、公共服务中心(村“两委”及科技、就业、警务等便民服务场所)、公交站、垃圾收集(处理)点、污水处理点和公厕等“10+4”公共服务配套。

  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管中窥豹:10个中心村完成改水1214户,改路42.75公里,改厕963户,完成房屋外墙装修576524平方米,改水沟12217米,改栏厕10926个;植树20475棵,安装太阳能路灯382盏,便民服务中心、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站、公交站、污水处理池等公共服务项目正在建设和完善当中。10个中心村涉及自然村66个,总户数1916户8465人,两年共投入财政资金2526万元。

  “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兴国山歌唱出的是村民的共同感受。如今,行走在中心村,这些变美变靓的村庄,留住了人们羡慕的目光,珍藏着村民幸福的笑容。(宋莉萍 刘慧婷 记者萧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