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正文

会昌:新农村建设由门楣引发的嬗变

文章来源:赣南日报   发布者:市农业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6日 15:47:13

  

    沿着周版线向西而行,是会昌县与安远县交界的门户之地——高排乡石灰坝村陈屋,这个风光秀丽、错落有致的客家村落正以日新月异的变化大放异彩,展示着独特的魅力。谁能想到这一切的嬗变,竟与一块文为“定可安居”的客家门楣紧密相关。

    门楣催生动力

    这块门楣悬于陈屋一清朝中期的客家祠堂大门之上,字体苍劲有力。这里的客家先祖把 “定可安居”四字作为门楣,寄予着他们对安居乐业的向往和追求,展现着先辈们对克服各种困难,建设美好家园的勇气和信心。

    然而,时间回到5个月之前,如果有人将陈屋与安居乐业联系起来,那肯定是一个误会和笑话。破旧的空心房横七竖八地散落在村子里,从猪牛栏中流出的粪尿让一条条黄泥路一年四季恶臭难掩,不少农民家门口连推自行车的路都没有。杂草、垃圾、污水以及四处横飞的蚊蝇,让不少陈屋的年轻人萌生了外迁的念头。
    
    仰望着先祖遗留下的“定可安居”门楣,陈屋人惭愧万分。2010年春,一股压抑许久的冲动在他们心中迸发,大家联名向村里、乡里写信要求在这里开展新农村建设。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正式展开。很快,这里的群众便按村庄规划的要求拆除了空心房、破旧猪牛栏厕和有碍整体规划的建筑共2623平方米,开辟了两处人畜分离区,新建猪牛栏厕40间。之后,又有78户农民改建了崭新的卫生厕,83户农民新装了自来水。在县委宣传部挂点新农村工作队和乡村两级干部的帮助下,这里的群众又整修房屋15620平方米、浆砌了水沟与街檐1500平方米、铺设入户便道400平方米、铺好了3米宽的道路0.5公里。这一拆一建,让这里的100多户居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生活空间不再是那么窄促和污浊,通畅与清新激起了大家对新家园的无限认同。

    门楣衍生文化

    “定可安居”门楣在陈屋人看来,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而在县委宣传部挂点新农村工作队的队员看来,这是一种文化。它包含着客家先辈对美好家园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包含着客家先辈对安居的定义、理解以及思索,更包含着客家先辈为建造美好家园进行的种种奋斗。从它激起陈屋人建设新农村的冲动去论证,这显然是一种可以催人奋进的客家安居文化。

    正是基于对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县委宣传部挂点新农村工作队的队员从环境、精神、奋斗三个层面对客家安居文化精心挖掘和提炼,一个以“矢志不移,坚韧不拔;天人合一,环境友好;团结睦邻,崇文重教;艰苦奋斗,敬业乐群”为内涵的客家安居文化被这里的群众认同并接受,有村民还建议,将此内涵镌刻在石碑立到村口。为浓厚客家安居文化的氛围,村中的墙头上还绘上了70多幅以客家安居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漫画。在这里,客家先辈为追求自由和保家卫国而英勇革命的历史也融入到安居文化中,并与遗存的红军标语一起,专门布设成红色文化展览室。结合前期村民为美化家园而植下的200多株桂花树,县乡干部和村民共同为新建设的靓丽新村贴上了一个极具文化的标签——红色生态桂花新村。

    门楣孕育和谐

    新村庄的崛起和文化上的认同,让陈屋人在5个月的时间内,每一天都生活在新鲜中,每一天都在改变着。这美妙的变化更让陈屋人普遍感到:一个卫生、文明、友爱的人文环境就是大家“定可安居”梦想的共同追求。于是,原来不爱读书的人开始走进了农村书屋,习惯于乱丢垃圾的农民开始学着将垃圾分类并按时定点投放,原来不爱文艺的泥腿子也开始走上新建的农民大舞台学着唱上几句采茶戏……

    如今,“定可安居”四个字已被放大到村中一个长20多米的的宣传栏上,新的村规民约一条条列在“定可安居”四个大字的下面。站在村口,走在路上,村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宣传栏,“定可安居”似乎就是一面镜子,时刻印照着自己的言行,文明由此一点一点延伸,和谐向此一步一步靠近。(肖良 记者曾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