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正文

文明新风荡漾在田野上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7日 14:32:51

       近日,记者走进石城乡村,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高田百米“古代风俗百图”引得村民驻足观看,木兰板桥灯红红火火搞排练,岩岭朱家农民剧团走村串户表演……近年来,石城县为了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使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了质的飞跃,农村文化实现了可喜的“三变”,引领文明新风荡漾在广袤的田野。

          从无处可去到多样选择

          日前,琴江镇临江轩新村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农民运动会。在现场,全村农民精神抖擞,尽显新农民风采,跳远、拔河、跳绳……你方唱罢我登场,掌声、笑声不断,全都沉浸在喜悦和欢乐当中。

          在这次运动会上,该村有23名村民获得了名次。村干部赖小平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村没有文艺活动场所,想看书没地方借,想活动没有去处,想组织一场活动没有场所。2009年初,村里的文化活动广场建成竣工,农家书屋也开始投入使用。一下子,村民的选择就多了,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去参加文体活动,活动多了,到了比赛的时候自然成绩就出来了。”

          正如赖小平所说,农村文化场所的不断增多,让农民有了多样化的文体活动选择。记者走马石城乡村,随处能看到农民活动的身影。该县农工部的一名干部告诉记者:“近年来县里不断加大农民广场、农家书屋、农村娱乐室等农村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70多个新村建起了广场,100多个村建起了农家书屋和农村娱乐室,农民可以随时参加自己喜欢的文体节目。”

          从盼戏下乡到送戏进城

         “今晚又有戏看了,你去不去?”

          “哪里的剧团?”

          “福村的农民剧团。”

          “真是福村的啊,那太好了。前两次看他们的表演太过瘾了,你去的时候记得叫上我啊!”

          这是记者在丰山乡听到的一段农民的对话,一个农民剧团在一个月内连续演出却能够吸引观众,这不禁勾起了记者前往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在演出现场,只见大幕徐徐拉开,鲜亮的背景幕布引人注目,灯光变幻中,一名衣着“光鲜”的演员迈着小碎步走到台前,小口微启,嘹亮的歌声环绕全场……

         “我们剧团是村民自发成立的。”温团长说,以前,村里没有剧团,大家农闲时都盼着县剧团送戏下乡,但是县剧团的演出次数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家的需求。“这种现状直到2008年才得到了改变。那年,我和村里的文艺爱好者成立了农民剧团,县客家灯彩艺术团安排骨干演员下来做技术指导,并为我们筹集资金更换新戏服、购置了先进的音响设备。现在,我们剧团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但时常在村里演出,还常常应邀出去演出。”温团长对剧团的成长经历如数家珍。

          像福村这样的农民剧团,石城县有20多个。据统计,2010年该县农民剧团累计在县城演出190多场,受到了县城市民的好评。

          从一人“独奏”到全民“大合唱”

          华灯初上,横江镇洋地村文体广场就开始热闹起来,没过多久,广场上就聚满了群众。随着音乐的响起,群众开始有节奏地跳了起来。一招一式、和着节拍、动作统一协调,一看就知道这里的群众“舞龄”不短。

          “我们这里每天晚上都有活动,从星期一到星期天,广场舞、采茶戏、健身操……每天晚上轮着来。除了晚上,每天早晨也有活动。”村民王兰秀说。王兰秀是村里广场舞教练,也是村里第一个跳广场舞的人。现在,洋地村共有太极、广场舞、柔力球、乒乓球、戏剧、歌唱等各类兴趣小组10个。不管男女老少,都有自己的爱好,都有自己的“小圈子”。

          从个别文艺爱好者“独奏”到全民“大合唱”, 石城特色文化百花齐放的场景初现,已培养文化带头人210多个,形成了“书画之村长溪”“灯彩之村新河”“戏曲之村新南”等特色文化新村73个。小松镇小松村是个“舞蹈之村”, 村民赖东水自参加舞蹈队后,感觉到了无限乐趣,“以前,一到晚上,村子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待在家里看电视;如今可不一样了,晚上比白天还热闹,大家都到广场上去跳舞,一直活动到10点后才回家休息,真是有趣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