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正文

新农村建设五周年总结表彰暨农村清洁工程会发言摘要

文章来源:赣南日报   发布者:市农业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3日 17:20:40

  8月10日下午,赣州市、南昌市、九江市、新余市、鹰潭市、宜春市就各市在新农村建设暨农村清洁工程工作的有关经验做法在大会上发言,现将其发言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新村美景幸福画  交流学习再出发
——全省新农村建设五周年总结表彰暨农村清洁工程工作会发言摘要
记者杨怿华 谢松伶 实习生杨璐铭 谢彤

 

  赣州:五个始终坚持” 蓄积强劲动力

  从20049月开始,赣州开展了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特别是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以果业、生猪、工业原料林、油茶、蔬菜、甜叶菊等六大优势农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8%;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民的科技、文化、健康、道德等素质明显提升。

    经过5年多的探索和实践,赣州着眼于实现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做到五个始终坚持

    一是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通过三农的现代化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赣州一直坚持高位推动,市、县、乡三级层层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组长和第一副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坚持并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用科学的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

    二是始终坚持务实冷静、不图虚名,为民造福、长期奋斗,五新一好、整体推进的总体要求,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化水平。突出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有序推进新村镇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坚持一好五新五新一好,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是始终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围绕建设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统筹城乡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做到城乡互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四是始终坚持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赣州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顺利推进的基本经验。

  五是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农村环境建设三大工程。赣州以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体系建设为主抓手,大力建设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市。特别是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生态文明村建设工程三大工程为重点,每年启动建设一批生态文明示范村,着力打造低碳环保、清洁卫生、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南昌:建设生态型、产业型、社区型新农村

    南昌市围绕发展农业新生产,展现农村新面貌,创造农民新生活,着力建设生态型、产业型、社区型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来实施的3606个新农村建设点及一年来实施的46个乡镇、3666个村点的农村清洁工程试点工作,带来了村镇面貌的巨大改观,农村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方式的明显优化,农村文明程度的重大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大幅攀升和农民卫生习惯的显著改善。

    五年来,六个突出引导南昌走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

    突出村镇规划,建设宜居家园。按照建设产业型、社区型、生态型新农村目标要求,以新农村建设点为单位,突出抓好村庄产业发展、村民建房、村组道路、给排水、绿化以及各种线路管网的规划,严格把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关,解决村组无规划、规划不执行的问题。

    突出产业培植,提升经济实力。全市各地结合村点建设,积极以村组原有的传统产业为基础,发展一村一品产业项目。积极整合所在乡、村龙头企业的载体优势,走公司+农户的发展路子。抱团组合,发展各种专业生产与劳务经济,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加农户、生产基地连农户、专业大户带农户的产业发展村组。

    突出村庄整治,塑造农村社区。按照全省统一要求,着眼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成为产业特色村、生态庄园村、文明示范村,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的农村新型社区。

    突出点面互动,增强辐射效应。坚持点、线、面建设整治互动,做到点上抓示范,线上有特色,面上打基础,不断扩大新农村建设试点辐射效应和覆盖范围。

    突出文明创建,营造农民之家。既注重抓村组基础设施的整治建设,也非常注重抓新农村建设点的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丰富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内涵。通过新农村建设,为村民打造温馨和谐之家。

    突出环境保洁,巩固建设成果。结合省会中心城市垃圾处理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实际,采取城乡一体化的垃圾处理模式,积极推行农村垃圾源头处理“45”模式,即:四个主体:农(居)户、保洁员(回收员)、村(居)民理事会、环卫所(保洁公司);五种垃圾处理办法:厨余垃圾沤肥、可利用垃圾回收、土建垃圾铺路填坑、废弃电池等有毒有害垃圾封存、其他垃圾采取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区处理的办法,实行农户收集、村镇中转、县区统一运送至市麦园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

  九江: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2006年以来,九江以三清七改五普及为切入点,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扎实推进,建设了6640个产业特色鲜明、整洁干净、绿色生态、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村庄。回眸近年来的建设,展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突出产业发展这一基础。实行以产业定点,先发展产业,后选点布点,全市新农村建设点产业有了明显发展,建设点农民人均年收入比全市农民人均年收入高出7个百分点。

    把握村庄整治这一重点。坚持把三清七改五普及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因地制宜,加速推进。坚持建设质量和水平同步提升,坚持湖区、山区、平原均衡发展,鼓励实施村镇联动、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点连片成面,效果明显。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任务,将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纳入村庄整治建设重要内容,探索建立了“445”垃圾处理模式(农户、保洁员、理事会和环卫所的四个工作主体,宣传培训、资金投入、制度保障和督促检查的四项工作机制,以及厨余垃圾沤肥、可利用垃圾回收、土建垃圾铺路填坑、有毒有害垃圾封存处理和其他垃圾无害焚烧的五种分类处理路径的模式)。

    抓住社区建设这一载体。加强社区规划建设,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各类文明创评活动。强化组织领导这一保证,建立高位推进、工作帮扶、资金投入机制。

    坚持方法创新这一关键。在实践中边建设、边探索,努力探求符合九江实际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积极创新选点布点方法、考核考评方法和信息展示方法。

  新余:咬定城乡一体化 农村面貌新变化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新余紧密联系区域规模较小、人口较少、工业较强、城镇化率较高、农村基础条件较好的实际,咬定城乡一体化目标,聚全市之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六个始终坚持让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始终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大力实施全域规划战略。坚持把规划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站在城乡统筹一体化的高度,实行全域规划战略,编制了《新余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二、始终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构筑特色农业格局。始终抓住农民增收这条主线不放松,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做优做精特色农业。确立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思路,制定主导产业扶持措施,形成龙头企业带动机制。2009年,各类龙头企业共带动14.5万户农民增收1.85亿元。

    三、始终坚持以建设优美村庄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村庄整治。以六改四普及为重点、突出村庄改水、改厕、改环境。在投入机制上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为主、社会帮扶的建设格局。科学编制城乡环境卫生规划,合理布局全市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垃圾收集点,确保村庄环境有人管,垃圾有人及时清扫清运。

  四、始终坚持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本着缩小城乡差距,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公共资源的愿景,推出了一系列惠及农村、富裕农民、改善民生的项目和政策,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优质教育保障体系。

    五、始终坚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根本,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建立了大培训体系,五年来累计培训农民16万。拓宽培训渠道,由过去单一的学校培训发展到企业岗前培训、基地培训等,由过去市内培训发展到赴先进地区甚至国外学习培训。

    六、始终坚持以夯实基层组织为保证,大力建设农村新社区。在农村新社区建设中高度关注村级组织建设,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选准配强村干部;完善保障激励机制,切实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加强农村民主管理,确保农村风清气正。

  鹰潭:新农村建设与卫生清洁工程比翼齐飞

  2006年以来,鹰潭市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市四大一新发展战略,初步取得了效果。从20088月开始,又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并将之作为全市三项基础性工作之一,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卫生清洁工程的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精心运作,整体推进,形成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卫生清洁工程相互促进的新局面。全市积极探索农民主体、多方筹资的投入模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并以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全面开展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两年来,以自然村为单元全面推行了“2+5”垃圾处理模式,以农村中学校园为基地全面实行了“2+5”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以集镇为中心落实了三三六垃圾处理方式。

    突出重点,找准抓手,以农村卫生清洁工程的推进整体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在新农村建设中,全市积极整合资源,协调推进,做到新农村建设和卫生清洁工程资源相整合、机制相衔接、评价相兼容、工程整体推进。抓住关键,整体推进,做到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区域全覆盖、店面全到位、垃圾全处理、部门全跟进。加强领导,夯实基础,做到市级负责督导考评,县乡履行主体责任,村组推行村民自治,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创新理念,积极探索,做到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一体化、节俭化。

  宜春:规划为先发展为要和谐为魂农民为本

  宜春围绕中央二十字的总体要求和省五新一好的目标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围绕现代化农业建设目标,宜春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着力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对所有新农村建设设点既注重总体规划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又注重村点建设规划和房屋大体设计,传承农村建筑文化特色,体现现代文明精神,满足文明健康生活要求。

  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农村文明新风尚。大力开展农村和谐文化一村一品活动。以创业文化、合作文化、科学文化、道德文化、法制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乡土特色文化为载体,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坚持走群众路线,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新农村建设。唤醒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落实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三个群众说了算,即:搞不搞,由群众说了算;怎么做,也是群众说了算;搞到什么程度,还是群众说了算。

  统筹谋划,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形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市县乡三级均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和第一副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来抓。建立长效运行的保障机制。通过财政挤一点、群众筹一点、竞价择位凑一点、外面捐一点、集体经济组织拿一点、努力向上争一点的办法,构建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五年来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9433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