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正文

赣县:枧田村小协会“唱”出乡村大和谐

文章来源:赣南日报   发布者:市农业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3日 17:21:10

变“多把锄头争水”为“一把锄头管水” 
枧田村小协会“唱”出乡村大和谐 
■山塘水库,汛期严格限位蓄水,旱时有序开闸放水
■连续10年,粮食脐橙稳产丰收,未发生一起水事纠纷 

  本报讯 戚务中、特约记者邱日来报道: 8月25日,记者来到全省人居环境范例新村——赣县吉埠镇枧田新村。在企石小组,恰好碰见枧田村农民用水户协会会长戴章钧与企石、庄屋两个村小组的分会长戴明生、庄向民等人,按照当前秋旱科学调水农田灌溉的“一把锄头”管水方案,正准备前往枧田水库开闸放水。庄向民说,村组用水户协会管水人员每次干旱灌溉用水期间都会掌握农作物的需水情况,在引水调水方面,服务到田间。农户根本就不用担心农田受旱缺水了,可以放心地到外地务工赚钱。

  正是这个农民用水户协会,一改过去“多把锄头争水”为“一把锄头管水”,小协会“唱”出了大和谐。在枧田村,我们看到,虽久旱无雨,但二晚田间细水滋润的禾苗长势喜人。

  “近几年,我们村依托上级水利项目支持,兴修了一批农田水利设施,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用仅有的二座大山塘保障了全村600多亩农田和2000多亩果园的灌溉,成功战胜了2001年、2004年、2008年大旱灾,确保了粮果不减产,农民不减收,夺取了连续10年粮食、脐橙稳产丰收的胜利。这应归功于我们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吉埠镇枧田村党支部书记邓地保自豪地介绍说。

  “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是件痛定思痛的事。”邓地保说。原来,枧田村有戴、庄两大姓,邓、李等小姓,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山塘水库、水陂水圳等水利设施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1998年大旱时,企石小组的一位庄老汉与戴家人争水灌溉,引发了一场群体性事件,在周边村落造成不良影响。农田灌溉用水问题,犹如一道高墙,堵了群众的心,也堵了村里发展的路。1999年夏天,村头村尾又见旱情暴发,作为“一家之长”的枧田村党支部书记邓地保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在农田灌溉上搞个“创新”。他努力调解两大姓村民间的矛盾,逐组逐户地向村民了解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调查分析,他大胆地提出了以村组党员干部为基础,农户积极参与的灌溉思路,组建枧田村农民用水户协会。当年9月,协会正式成立,设会长1名,负责枧田二座山塘水库的防汛抗旱总调度,副会长3名分别负责山塘水库水陂水圳管理、水事纠纷调解和财务管理,同时在11个村小组设立分会。汛期,山塘水库严格执行限位蓄水,会长根据天气和蓄水情况进行调度;旱时,山塘水库开闸放水务必经会长批准,由水库山塘安全管理员执行,他人无权调度,确保抗旱有序用水。从此,枧田村再没有发生过一起水事纠纷。

  “有了用水户协会,山塘水库、水陂水圳坏了就有人管事,我们村上几座山塘水库翻新了,农田也旱涝保收了。”枧田村李高珍大娘满脸笑容竖起大拇指告诉我们。

  企石分会会长戴明生说,有了分会可以杜绝大水漫灌,减少了淹地现象。企石原来经常受淹的80多亩洼地不再受淹。  

  据了解,成立用水户协会之后,协会实行的“一把锄头”管水制度以来,仅此一项,每亩年均节省劳力2天工时左右,节省劳务开支80元,扣除每亩几元的水费,节省成本70多元。由于用水调和,不受干旱影响,农田早晚稻粮食逐年增产,户均发展脐橙、冰糖柑、金水梨等果园近百亩,实现了人均收入超万元。

  枧田村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成功经验,在吉埠镇得到了大力推广。到目前为止,全镇14个村均已注册登记农民用水户协会,受益农田占全镇总农田面积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