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正文

龙南:“加减乘除”破难题 农民收入跳跃增长

文章来源:赣南日报   发布者:市农业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5日 15:10:53

    “3348元,3642元,3929元,4360元……”一连串跳跃增长的数字,这是龙南县2006年至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数据。数据背后,是农民增收后绽开的笑靥。近年来,该县灵活运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把阻碍农民增收的难题各个击破,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加法”:拓宽增收渠道

    新闻镜头:

      “菜农加入合作社,活儿有人揽,钱有人算。社员光管干活,其他一点不用操心,收入比单干时翻了一番。”谈及加入合作社的好处,龙南县太平蔬菜合作社的社长蔡思文如是说。

      杨村镇坪湖村村民廖显发早在2006年就加入了太平蔬菜合作社,每年种植20亩辣椒,亩产在3000公斤以上,全部由合作社统一加工销售,实现纯收入6万多元。他说:“合作社给会员提供的产加销‘保险套餐’,使我收成倍增。”

      如今,在太平蔬菜合作社,像廖显平这样成了蔬菜种植大户的会员有100多户。

    “加法”解析:

      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龙南县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以脐橙、生猪、蔬菜等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为契机,每年培植壮大10个有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民合作社,并引导农民合作社与超市实行“农超对接”,与龙头企业开展“社企对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以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入社奔致富。

      该县杨村绿田蔬菜专业合作社在抓好本镇1000亩蔬菜示范基地的同时,还积极把发展的触角延伸到了九连山、武当、南亨、夹湖等乡镇,辐射带动了4000多户农户,蔬菜种植面积达1万亩。

      截至目前,龙南县共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9家,注册资金16341万元,入社人员达669人,涉及脐橙、蔬菜、生猪、肉牛、花卉、农业观光等10个行业,让上万名农民坐上了“合作社增收的快车”。

    “减法”:减轻农民负担

    新闻镜头:

      “我是来‘相’补贴农机的,女儿准备‘十一’结婚,我想给女儿置办一台农机当嫁妆。”家住龙南县渡江镇荷恩塘社区的农民钟容高兴地说。他的准女婿是镇里有名的农机手,每逢春耕秋收时节,都要揽下不少“生意”。入秋以来,钟容三番五次地跑到县城农机专营店里去,一心想物色一个有购置补贴的“好手”,帮助准女婿把使用已久的“赚钱工具”更新换代。

      钟容说,今年有两件“意外事”令他非常高兴。除了买农机具可以享受到农机补贴外,他71岁的老母亲还“破天荒”地每月领到55元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这要是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大好事!”

    “减法”解析:

      近年来,龙南县用“减法”为农民减轻负担“不手软”,以“减负即增收”的理念,组织相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深入乡村,广泛宣传中央、省、市关于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提高透明度,并加强减负监管,确保惠农资金足额及时直达农户手中。

      该县在未被列为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的情况下,由县财政先行承担参保人员每人每年30元的缴费补贴,并为农村困难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代缴全额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如今,该县已经有560名参保人员参了保,每月都能准时领到基础养老金,为农民减轻了不少养老负担。 

    “乘法”:优化增收环境

    新闻镜头:

      走进龙南县九连山万特千亩供港有机蔬菜基地,2000多个高标准搭建的大棚犹如冬日里白茫茫的雪景,一片连着一片。在种植大棚内,笔者看到,栽种的30多个品种的蔬菜均按严格的间距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大棚顶上装有自动滴灌设施。

    据相关人员介绍,这种自动喷灌设施可以节约菜田用水1/3以上,节约劳动力1/2以上,而且蔬菜的种植质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如此,防虫网、黑纱网、频振式杀虫灯和高温烧草机等各类农业设施在基地里也一应俱全,跟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这种科技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乘法”解析:

      龙南县为优化农民增收环境,一方面充分利用“科技兴农”的乘法效应,深入开展“三下乡”等活动,通过组织科技、卫生、文化等部门工作人员给农民朋友发放科技资料,解答规模生产、专业化发展等疑难问题,以举办农业专题知识讲座等方式,为农民提供“科技养分”;另一方面,该县还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拉长产业链条,加大品牌效应,使农产品向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除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新闻镜头:

      早晨7点30分,龙南县渡江镇的钟海连、王玲夫妇早早地吃完早饭,双双来到离家不远的丰泰塑胶厂上班。夫妻俩一个在加工部里组装衣夹、衣架等,一个在注塑厂房里调试注塑机器。

      以前,夫妻俩一直在家务农,年均收入不到两万元。今年3月,家里的土地被流转之后,夫妻俩沦落为“无业游民”。听闻乡镇里办了多家返乡农民工创办的民营企业,且正缺少员工,夫妻俩便前去应聘。如今,夫妻俩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丰泰塑胶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上班族”,两人每月工资加起来能有3000多元。王玲乐呵呵地说:“在家门口上班就是好,既能照顾家,工资也翻了番。”

    “除法”解析:

      立足农业人口这个庞大的分母,龙南县充分利用统筹城乡一体化试点的时机,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项富民产业来抓,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向工业企业转移,以非农产业发展就地转移农民,提高人均纯收入。

      如今,在龙南县,几乎每个乡镇都有独具特色的“拳头”工业,乡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有上百家,一大批技术型农民具备了就业优势,3万多农民受到用工单位的青睐走进工业园区和各类民营中小企业,成为了“工薪族”。(□廖翠霞 陈志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