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风廉政 >>正文

谈领导干部的“政绩观”

文章来源:新华网   发布者:市委教育工委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0日 11:47:49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强调,搞好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点要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其中,他指出要加强换届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引导和督促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新任职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更好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展示新面貌新形象。作为领导干部特别市新任领导干部,要什么样的政绩呢?什么才是正确的政绩观呢?

  现在有点忌谈政绩,好像一谈政绩,就与沽名钓誉、形式主义沾上了边。忌谈的原因恐怕在于,近年来一些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百姓诟病,乃至一说“政绩”,常常引起人们反感。作为新任领导干部,想出点政绩是正常的,哪怕是怀有晋升的目的,追求政绩也无可厚非。但政绩并不等于一组组令人眩目的数字,一个个富丽堂皇的工程。而如果那些数字或工程是以损害群众利益、牺牲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代价的,那它不仅不是“政绩”,而且应该算是“政误”了。政绩的指标应该是多方面的,它既应该包括可感可触的“显绩”,也应该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潜绩”,比如生态环境的改善、民主法制的进步、精神文明的提高等等,相比之下,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绩”更加可贵、更值得提倡。检验政绩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我国封建王朝的君主早就知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的道理。常言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虚绩还是实绩,是“黑色政绩”还是“绿色政绩”,群众心里有杆秤。有的官员板凳还没坐热,就“新官上任三把火”,今天一个大规划,明天一个大思路,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出现群众戏称的“张书记填沟王书记挖,李书记来了搞开发”这种不好的现象。还有一些领导干部,“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心浮气躁、做表面文章,重“显绩”、轻“潜绩”,善于包装、精于造势,甚至欺上瞒下,编造“GDP神话”,制造虚假“政绩”,为个人树碑立传。这些都是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恶性膨胀的必然归宿。真正的、长远的政绩,群众是一直会念道的,而虚假、短视的政绩则被群众痛骂。

  领导干部想出政绩的积极性,需要保护;出些什么样的政绩,则需要引导。其中,起根本性作用的,是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其实,只要不尚虚假,勤于任事,干部都会干出一些令群众称道的实绩。经济增长速度上去了是政绩,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了也是政绩;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的程度大大缓解了是政绩;环境治理了,资源节约了,水碧天蓝,环境改善,也是政绩;社会稳定,治安良好,群众安居乐业,更是政绩……无论什么样的政绩,归根到底都应当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乎人民群众的意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正确政绩观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