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风廉政 >>正文

如何让问责成为一种动力

文章来源:新华廉政   发布者:市委教育工委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30日 11:45:37

   问责已经实行了好几年,但从现实生活的情况来看,似乎问责并没有使多少官员产生一种压力,也没有产生一种动力,效果似乎并不太大,甚至出现了一些官员刚刚被问责,不久便官复原职或异地任用。从根本上来说,问责不是为了单纯追究某个人的责任,是为了警示,激励更多的官员以此为鉴,也为了今后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发生。如何让问责成为一种动力呢,我觉得这才是问责的意义所在。

  问责的运用,从我们看到的或听到的情况来看,多数问责的是一些副职或一些直接当事人。即使有少数“一把手”被问责,然而,还出现了一些不久官复原职或异地任用的现象。这就会使民众对问责产生了疑惑,一些没有问责的官员就会产生两种情绪,一是不再对问责产生敬畏,问责在其心中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威严和严肃,甚至怀疑上级部门对一些懈怠官员存在袒护之嫌,在他们身上可能失去向好的动力,因为好坏已经失去了差别,好坏一个样了。那些被问责官员的官复原职或异地任职,使问责没有发挥其褒奖先进、贬斥落后的作用。二是让正在心存懈怠的官员不能立即警醒,还在懈怠中讨日子。因此,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建立一种激励机制,消除这种不良现象。而问责就在于建立一种如何退出机制,退出机制核心又在于增强官员的荣誉感和提高失去官职的成本。

  从官员本身来考虑,因为他们在职时,充分运用过权力,享受过荣誉,而一旦你没有履行好义务、错误地履行了职责,那么你就必须付出代价,因为权力和责任是对待的。这样才会权责分明,使错误的吸取教训,受到相应处罚的代价,以警醒来者,没错误的受到鼓励,激励其加倍努力,发扬成绩。不然,在问责后,还会出现发生过的错误,何也?因为权责不明,只处理几个副职或当事人,结果今后处于决策层的还是那几个人,真正的风险防控难以奏效,使问责难以达到应有功效,问责最终难以成为一种激励机制而徒有虚名。

  因此,在我们理清权责的明确界线后,问责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使优者更优,劣者自省,问责才会成为一种动力。(管荣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