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先争优 >>正文

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创先争优促学生就业工作纪实

文章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布者:市委教育工委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1日 09:45:43

    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机械与电力工程学院立足我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推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实现了“实训——试用——就业”一条龙,“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运作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展理论够用,技能过硬,品行良好,就业率高的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100%。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机电学院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机械与电力工程学院院长周岩自豪地说:“我们的学生还没毕业就有很多单位来要人了,毕业生基本上能有三个单位可选,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当前不少高职院校都在为出口不畅,进口不旺而发愁时,那么,机电学院是怎么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生动景象的呢?

  近年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在改革中多校合并,在合并中深化改革,紧紧围绕盟委“123456”总体构想和“33381”目标这一中心开办专业,坚定奉行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育人模式,全力追求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零距离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岗位零距离对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确实开创了一条切合实际,切合社会,切合需求的就业新路子。

  教学篇:创新培养模式 搭建实践平台 培育社会企业青睐人才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2+1”、“2+0.5+0.5”“2+0.5”……近年来,机电学院及时调整办学方向,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针对此目标,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在办学定位、办学方向、专业设置上符合地区发展实际,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

  机电学院是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唯一的工科类系,该院紧紧依托盟委中心工作和市场需求热点为专业设置导向,以服务当地企业、建设锡盟经济为就业的宗旨,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改革。成立了专项调研小组,考察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对人才市场的综合分析,2006年以来,机电学院开设了具有针对性的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煤炭深加工与利用、汽车维修与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风力发电及电网自动化、采矿工程技术、矿物加工技术等七大专业。

  这种设置“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很多用人单位纷纷表示非常喜欢接收机电学院的毕业生,不仅因为他们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还因为这些毕业生的专业构成填补了企业人才需求的短板。乌海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王部长表示,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留下来的都是精英,适应能力强、个人综合素质好。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连处长表示,学院毕业生遵守纪律、尊重领导和师傅、能够快速融入企业文化之中,适应性强、工作积极主动,热情高,与人和谐相处。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使教育质量实现明显提升,学院一把手主抓教学,在全院任课教师中开展说课评比活动,并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现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的零距离。针对高职办学特点,机电学院特别重视“双师型”人才的引进,提高教师素质,定期开展培训活动,让教师走进企业培训,鼓励教师考取第二证书。同时还积极外聘企业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来讲话,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确立了以精品课程建设、名师名教、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骨干特色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建设等为基本内容的质量建设体系,并拿出重金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实现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进而抬升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了给学生的全面成才筑基添瓦,学院积极拓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培养培训制度。近年来机电学院的毕业生90%以上获得相关专业两个职业资格证书,显著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一个紧贴实际的学科体系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增强实践能力。为了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学院把“工厂搬进校园”,把“实训中心办向工厂”,对学生实行“企业式标准化实训” ,让学生在下海之前学会游泳!

  机械与电力工程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张宏明介绍说:“机电学院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使学生的实践课达到了53%以上,2007至2008年先后投资1300万元,建成一体化教室。校外也积极与多家企业长期合作,使专业的设置服务企业,企业服务教学,盟内外许多著名企业的老总、高级技术人员都曾亲自授课。结合专业、岗位和需求,企业需要什么,学院就教什么,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融入到现实的工作环境,保证了学院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保持同步,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两个“零距离” 如果说书本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半成品”,那么经过这种系列“打磨”,“半成品”则变成了具有高附加值的“成品”,更受企业青睐。根据市场的需求,努力抓好订单教育,多渠道开辟就业基地,使得按照企业用人签定培养“适销对路”的员工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越办越活,越办路越宽。

  就业篇:校企深度融合,拓宽就业渠道,建立长期稳定就业体系

  当一些高校为其毕业生就业而费尽心机,效果不尽人意的时候,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却成了“香饽饽”。机电工程学院已经送走了三届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学院主动出击,拓宽渠道,帮助学生就业是该院实现高就业率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学院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定位为“生命工程”、“一把手工程”,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主动出击。院长特力更亲自带队开发了“通辽梅花生物科技集团”这一大的就业市场,还两次带队到天津调研毕业生就业岗位,针对机电系专业在天津地区开发了“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北方就业基地”并举行了挂牌仪式;党委副书记那顺乌日图亲自带领机电学院的就业工作人员到我区东、西部进行就业市场调研,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并分别形成了调研报告。学院遵循职业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施“基地带动市场、市场促进就业”的战略,与用人单位和人才交流机构建立互惠双赢的长期合作关系,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机电学院主管就业的副院长宝音格日勒说:“学院通过多次考察拓展就业市场,对区内外多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广泛收集就业信息;通过专访、电话、网络、信函等多种渠道与用人单位联系,有效地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

  形式多样、渠道多元、科学健全的就业推介体系一经形成,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同类职业院校前列也就不足为奇了。内蒙古西部天然气有限公司、宏腾能源西乌旗旭日风力发电厂、天津新丰冶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接受了机电系的毕业生,解决了机电系毕业生20%的就业岗位,为机电学院的就业工作开拓了新的市场。技能娴熟、作风过硬是广大企业对机电学院毕业生的评价。好就业,能发展,则是机电学院的人才的特色。机电系2007级学生吴帅毕业后与同学们一起到通辽梅花生物科技集团工作,通过踏实工作如今已成为段长,手下管理着100多人。

  创新就业指导,全程服务学生。随着学院办学实力的增强,毕业人数的增多,在稳定订单教育就业市场的同时,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还重视就业信息的搜集,主动出击,扩大毕业生就业市场。学院与锡林郭勒市当地的劳动局、人事局、工商局、开发区等有关部门建立了“信息直通车”协议,以便及时了解锡林郭勒地区新进企业的入户和投资情况,以及本地国企改制的情况,从中了解企业用人意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和扩大宣传。

  经过三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年轻的机电学院为把就业工作做大做实,在日常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弥补工作经验不足等缺点,努力靠近机械与电力工程学院就业工作所倡导的“重质量、保增长、调比率、促和谐”的工作主题。2011年7月-8月机械与电力工程学院就业指导办公室利用暑假时间开展了连续三届毕业生调查工作,对合作就业单位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调查方式是锡林浩特周边地区的与合作密切的企业采用的是登门走访,对一些学生比较分散的进行了电话沟通。在此次毕业生调查中,共调查了09届、10届、11届连续三年毕业生,走访了近十家用人单位。过硬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让机电学院的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可以很快适应,从容应对。

  为了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让每一名毕业生优质就业,机电学院校着实花了不少功夫,在就业指导、办学模式、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都做足了文章,以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治学理念,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着一批又一批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在机电学院放飞希望,收获成功,开创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杨凌云 朱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