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先争优 >>正文

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推动高校党建创先争优

文章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布者:市委教育工委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1日 09:50:46

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资料图)


  中南大学现有627个党支部、2.1万余名党员。今年以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精神,采取保障基础、拓展服务、党建示范、党内帮扶、考评激励、理论创新等六大举措,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学校积极探索支部建在学科上、实施党支部建设“54321凝聚工程”等党建工作经验在中组部、教育部召开的有关会议上交流推介。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成为“湖南省高校学习型党委建设示范点”。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新进展,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整体办学水平稳居全国高校第一方阵。湖南省高校党建评估工作专家组认为,中南大学党建工作深入扎实、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为“民“服务,着力构建创先争优长效机制

  2011年,中南大学深入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全校师生服务,中央、教育部及中共湖南省委创先争优活动简报6次刊发我校的经验做法。一是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学校科技创新水平。2011年,我校科技活动经费突破11亿元,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三大奖8项。二是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校办学特色鲜明,充分发挥工科和医科等优势为行业发展服务;中南大学地处湖南,每年在湖南招收各类学生4000余人,为湖南输送各类毕业生3000多名;每年承担湖南省安排的各类科研计划项目980余项;三所国家级附属医院每年诊治湖南及周边地区患者500余万人次。三是出台为民服务举措,关心特殊群体师生。学校设立“和谐基金”,为生活困难师生员工及离退休老同志解决实际困难;为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就业群体提供帮扶举措,学校获评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着力构建完善长效机制,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一是健全抓基层打基础的长效机制,以创先争优夯实学校科学发展的基础。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定期开展基层党组织工作考核评估,提高了学校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二是健全抓学习促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学校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借助各种平台,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学习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能力,为谋发展注入精神动力。三是健全抓结合作奉献的长效机制,以本职岗位上的优异成绩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针对学校不同类型党员的实际情况,结合各自岗位特点,加强分类指导,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引导和激发广大党员争创热情。通过构建完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质量意识、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创新形式,着力提高党员学习积极性

  近年来,学校紧扣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结合点,形成以系列化主题活动为基本形式,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载体,以各级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为组织依托,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密切配合、相互呼应的大学生党的理论教育体系,使党的理论进大学生头脑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第一,立足成才根本点,激发大学生学习党的理论的内在动力。学校在把握大学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重点的同时,紧扣与大学生成才的结合点,设计和组织了“初级阶段与历史使命”、“知识经济与大学生成才”、“我与改革开放同行”等主题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集中,参与面广,形成了全方位的立体式教育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把握时事关注点,引导大学生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我们特别重视及时跟踪大学生时事关注焦点,注重定期举办高水平的形势政策报告会,同时重点组织系列主题活动,强化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改革开放成就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党的理论在指引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第三,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加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党的理论的理解。近年来,我们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组织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涉及各个行业。通过实地考察、服务社会,大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理论的理解。

  第四,针对自我教育需求点,加强阵地建设,使学习党的理论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我们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加强党校、团校、班会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及10余个德育网站等阵地建设,让学生主动接受教育,主动寻求教育,自觉实现党的理论的内化。据统计,我校学生进党校学习率达到了100%。

  “强师工程“,着力构建一流的师资队伍

  “强校先强师”,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师资,师资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办学水平的高低。为此,学校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首先,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与学科平台建设相结合,汇聚和造就了一批战略主导人才。如为了解决飞机发动机的“心脏”问题,学校在以黄伯云院士为首的粉末冶金材料团队基础上,引进俄亥俄州立大学赵继成教授、佐治亚理工大学李默教授、通用电气江亮研究员等3位材料领域“千人计划”创新人才,三年来我们引进和培养了30余位“千人计划”创新人才以及两院院士,对我们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实施“五年阶梯式”人才计划,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校针对35岁、40岁、45岁以下的优秀中青年人才,分别实施“升华双英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升华学者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和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学校通过对各层次、不同年龄段的人选予以重点支持和培养,打造了一支学术过硬、承上启下、相对稳定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

  再次,注重对青年教师的选拔和培养。一方面学校坚持引进高起点、高水平的青年教师,尤其注重从国内外名校、名学科引进具有良好学历、学科、学术背景和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并严格控制选留本校师资比例。近年来,新进教师来源做到“三个1/3”,即1/3以上来自海外著名高校或企业,1/3以上来自国内其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院所,1/3以内来自校内优势学科。另一方面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尤其重视师资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学校每年投入3000万元,通过选派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大力引进海外博士、实施海外智力引进计划等方式推进学校师资国际化进程。

  “质量工程“,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大学的核心功能是人才培养,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学所起到的作用,首先应该是育“人”,然后才谈得上成“才”。对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求知识全面、功底深厚,更应强调道德高尚、责任感强。

  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己任,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目标,传承、融合、升华原三校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鲜明的学科特色以及良好的互补优势,积极探索具有中南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把湖湘文化精髓、学科综合优势和科学研究强势贯穿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在知识方面,要达到“公共基础知识适度宽厚、学科基础知识相当扎实、专业知识尤为精通”的目标;在能力方面,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潜能,强调实践能力,加强社会、国际交往能力;在素质方面,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精神素养。

  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为独具中南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使中南大学成为一所提供精英教育的学校,成为一所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学校,成为一所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教育的学校。

  一是人才选拔。学校充分发挥现行高考录取制度的积极元素,按照“高校自主,不唯高考,重视素质能力”的选才理念,紧紧围绕“可持续提高生源质量”这个中心,不断寻求招生评价模式的创新,选拔适合于社会需求的优质生源。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作为全国唯一试点高校开展综合评价录取招生工作,以高考成绩和学校考核成绩作为录取依据。考核遵循“德才兼备,突出素质,强调能力,注重创新”的评价原则,合理确定评价维度,注重考生的道德认知、心理素质、审美感悟、人文素养、科学思维、社交能力、科学想象、语言能力、公民意识、个性特长等维度的全面评价。综合评价录取打破了“分数至上”的单一尺度评价标准,创新了人才选拔机制,为招选一批综合素质好、有个性、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开辟了新的录取渠道。

  二是培养模式。2004年我校成为全国首批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5所大学之一,全国第一所为军队培养现役军官指挥与技术合一专业研究生的普通高校。2008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树立“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的办学思想,大手笔构建人才培养新框架。以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重自主为基础,以“六制--选课制、专业确认与转换制、导师制、弹性学制、学分绩点制、优秀(特长)激励制”为核心,以“六选--选专业、选课、 选师、选时、选培养环节、选方向”为主线,实行按学科基础大类招生,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专业选择权,实现出口多方向,采取培优的特殊教育等,全面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9年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办“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2010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在数十年工程教育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国内领先、具有中南特色的工科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按照“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医学精英教育理念,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国家医疗创新、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需求,组建“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班”。依托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科学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本土化进程,培养适应未来发展,具有发展潜能的医学领军人才和名医。

  三是创新教育。学校自1992年开始,陆续开办了物理基础试验班、化学基础试验班、生命科学与技术教改试验班、信息科学教改试验班、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本土化教改试验班、临床医学基础强化班、中外合作办学班等形式多样的教改班,积极实践工科人才理科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等多种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强力支持优秀学生早日成才。以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通过发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载体和纽带作用,把创新基地建在学科,联通教学和科研,支持学生(团队)瞄准学科的科研问题进行研究,开展连贯的科研思维训练,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空间。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技和知识创新能力。

  四是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组织及运行流程。完善和优化教务管理系统,优化选课环节,规范课程信息、教师信息、学生信息等系统数据库。2011年,我校结合教育部基本教学状态核心数据库的部分内容,在校园网上发布了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终,在校园网上集中公开发布了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学年质量报告,不评价,不定性。旨在通过基础数据的建立与发布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学院的教学状态,促使学院之间自发进行横向比较和良性竞争。质量报告的发布在全校师生和学院中产生了较大反响,一方面全校师生可充分了解各学院的本科教学状态和基本情况,另一方面质量报告的发布引起了学院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巩固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五是教学质量。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命线,大力强化教学质量意识,以制度保障教学质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面、科学严格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制度平台,为本科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证。学校在“质量工程”实施和建设过程中,以“质量工程”为助推器,深刻理解“质量工程”的内涵,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质量工程”核心项目居全国高校前列,获得国家精品课程57门,排名全国高校第5位;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排名全国高校第9位;国家双语示范课程6门,排名全国高校第11位;国家教学名师8名,排名全国高校第12位;国家教学团队8个,排名全国高校第17位;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排名全国高校第5位;国家特色专业19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和教学基地5个。

  中南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我校校训“经世致用”传达了学校对人才的要求--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追求为:

  1.卓越性。面向国际、面向高端、面向一线,定位行业领军人才培养,以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重点和突破口,教学内容深入融合学科前沿知识和教改研究成果,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优中冒尖。

  2.创新性。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以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为纽带,以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双开放为手段,打造学生创新能力锻造平台,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3.个性化。树立人人成才观念,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积极推进研讨式、案例式、小班化教学,强化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探索完善特长生培养模式,继续实施优才优教,发展和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促使全体学生成长成才。

  4.国际化。搭建国际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到国外高校交流学习,引进国际教育标准并本土化,构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课程体系,引进国际一流师资,培养具备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才培养出现了批量化“生产”的现象。我校坚持以大师、大学问、大担当为使命,立足教育,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传承文化,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效的教学运行与管理、提供开放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特质和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社会输送以大企业家、科学家、政治家、行业领军人才为目标的全方位预备人才。

  “身边责任”,着力服务地方发展

  这几年来我曾经多次提出一个观点,主张要重视和强化高校的“身边责任”。对于地方大学而言,这种“身边责任”就体现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更确切的说,就是地方高校应该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的学科,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做出能提高产业创新能力的科技成果,并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以密西根大学退休的荣誉校长詹姆斯为首的一批学者发现,高等学校所提供的知识结构,与通常用来吸引和留住企业总部和新工厂的地方税收优惠和房地产交易政策相比,即使不是更重要,也是同样重要的。这充分说明了大学所能提供的知识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若二者不能对接,则难以起到对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例如:美国阿克大学早期曾尝试刺激经济增长,但没有成功,原因是大学所产生的科研成果大公司用不上;另一方面,企业家则感到自己被冷落了。后来,阿克大学高度重视帮助企业家,并利用其在高分子化学与工程学方面的优势,培育和建立了与当地企业家之间的联盟。

  概括地说,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考虑对接问题:一是深入研究地方发展的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发展优势,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训计划,为区域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服务;二是主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着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强大功能,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研究,成为地方政府决策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当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仅是地方高校的“身边责任”,也是部属高校的“身边责任”。例如:中南大学地处湖南省会长沙,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首批进入“211”和“985”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一直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自2006年以来,中南大学进一步将服务湖南作为建设创新型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学校“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从顶层设计、组织实施等方面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现了大学与地方发展的双赢,所取得的成效获得了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优化配置,着力平衡理想与现实冲突

  大学的理想与现实,既有矛盾与冲突的一面,也有协调与统一的一面,应当辩证地予以看待和把握。全力平衡自身发展中所面临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现代大学管理的精髓所在,也是难点所在。一方面,大学是理想之花缤纷盛开的地方,是研究高深学问、培养精英人才、彰显人类智慧和美德的神圣殿堂。离开对大学理想使命的向往、追求与坚守,离开对纯粹功利主义的超越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引领,大学将失去自身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大学深深扎根于现实社会的沃土之上,必然要考虑和回应各种现实的利益诉求,履行和担当各种现实的社会责任。离开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呼应、思考和解决,大学将失去自身的生存根基和发展动力。前者体现了我们平常所说的高校的学术自由,后者则体现了服务社会。因此,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实际是平衡“学术自由”和“服务社会”的关系。在目前的发展现状下,如果高校发展不能对接社会需求,其毕业生不可避免出现结构性就业困难,办学资金来源不可避免出现单一化。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

  当然,有学者担心,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违背了高校“学术自由”的初衷。实际上,从宏观上说,这个问题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整体结构布局的问题,如:哪类学校以教学为主、哪类以科研为主,哪类以基础研究为主、哪类以应用研究为主;从微观层面说,这个问题是一个学校对学术自由和服务社会掌握的度的问题。总之,高校从象牙塔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