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与交流 >>正文

精心建设教育文化园区 倾力打造教育发展高地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31日 11:22:59

 

会昌县教育文化园区,位于县城规划区东北角的大禾田区域,距离县城中心2.6公里。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46公顷,以同济大道为东西中轴线,将新会昌中学、第三中学、新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县委党校、“三馆一中心”、标准体育场、网球场、游泳馆等一大批教育文化设施场馆,科学、合理地分布在同济大道沿线两侧。

目前,新会昌中学、“三馆一中心”、新体育场、网球场等一批项目已经建设成型、交付使用。错落有致的校区、现代美观的大楼、宽阔壮观的万人体育场,初显着教育文化园区的恢弘气势,为“风景这边独好”的会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对进一步提升城区教育水平、优化全县教育发展格局、加快城市化进程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转变思路,走教育园区化、集约式发展道路

(一)高位推动,强势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近年来,会昌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在全市发展的大格局看来,我县的发展速度还不快,欠发达的现状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县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要加快会昌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教育就是抓未来的思想,通过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此,县委、县政府站在会昌长远发展的高度,立足县情、着眼长远,把“教育做强”列入会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奋斗目标之一和民生工程之首,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千方百计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号召全县上下克服一切困难,大投入、大动作、动真格、出实招,真正做到“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努力把会昌打造成教育强县。据统计,近年来我县每年财政总收入的一半以上都用在了教育事业上,且增幅年胜一年;每年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中,大投入、高规格的校建项目工程占了其中的“大半壁江山”。事实证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是教育文化园区建设蓝图得以实施的“源动力”。

(二)建设园区,打造教育发展高地。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不断发展,教育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学校网点多、布局散、规模小、条件差,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城区学校发展空间少、面积小、班额大,尤其是高中阶段入学率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规模小,职普比严重失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特别是随着县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急剧增多,农民工子女不断涌向县城学校就读,导致城区学校超班额、超负荷运转。针对这一状况,2006年,新一届会昌县委、县政府科学、坚定地提出了“把发展教育与发展城市相结合,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资金建设教育园区,打造教育发展高地”的战略构想,最终实现“建好一个园区、振兴一方教育、拓展一片城市”的综合效益。

二、准确定位,做科学性、一体化园区规划

规划是龙头,是教育文化园区建设的“第一道工序”。在财政不很富裕、投资不很充足的情况下,我县不但没有降低城市规划、建设的标准,而且做到园区内所有的项目工程全部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实施。

(一)突出科学性和前瞻性。为提高工程设计品位,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在规划上适度超前,在政策上适当倾斜,在经费上予以优先”的保障机制,园区内大部分项目工程均由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规划设计。同时,为了确保项目工程布局的科学性,以实现园区资源的共建共享,我县还把区域内的新会昌中学、“三馆一中心”、县委党校、第三中学、新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特教学校、体育场馆等按功能属性合理地划分成基教区、职教区、成教区、校外教育区、体育运动区,使各个功能区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形成了一个区域之间既相互协调、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且能共同发挥其系统功能的教育大园区。

(二)坚持人性化和一体化。始终坚持人性化、一体化、“公益共享”、量力而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普遍需求,作为园区定位和项目确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我县按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的要求,不断完善园区内各项公共实施,修建了一条长2.5公里、宽60的同济大道,将县城公交线路延伸到了整个教育文化园区,并高标准实施主干道的美化、绿化和亮化工程。园区内水、电主管网铺设到位,医疗机构、治安警务室、农信社自动存取款机等一应俱全,电视、电话、移动通讯、宽带网络覆盖整个园区,使整个教育园区布局科学、功能完善,富有现代化气息。

(三)注重专业性和群众性。不论是县城总规、还是园区控规,不论是项目建设规划、还是道路绿化规划,都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反复论证。同时,通过在县电视台、《新会昌》周刊播报和在街头摆摊设点的形式向市民公示,尽可能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集中民智,集思广益,确保规划科学合理。

三、多方筹资,建高起点、高标准教育文化园区

虽然我县近几年经济建设成效显著,但面对教育文化园区建设这样的“大手笔”,财政压力依然巨大,建设资金仍然不足。为了确保园区建设的“源头活水”,我县多管齐下、多方筹资,强化经营意识,注重市场运作,整合资源,盘活土地。如通过大胆规范有效地运作,成功对原会昌中学和大旗坪运动场土地挂牌拍卖、经营置换,分别拍得9800万元和2000万元,有效盘活了资金。通过多方运作,一大批重点项目工程在教育文化园区开工落户。200961,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20亩的“三馆一中心”建设工程在园区内顺利落成并正式启用,填补了我县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的空白,为进一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同日,总投资2000万元的新县委党校建设工程隆重开工。200991,总投资1.5亿元,占地320亩的新会昌中学建设工程全面竣工启用并实现了整体搬迁,教育园区内再添奇葩;1225总投资1.5亿元的会昌县新职业技术学校和第三中学建设工程在园区隆重开工,预计于20129月可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又将为教育园区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根据规划,第三小学、特殊教育学校、档案馆、游泳馆等一批重点工程也将陆续在教育文化园区“安家落户”。

四、以人为本,促园区可持续、内涵式发展

硬件建设是基础,内涵发展才是实现教育文化园区综合效益的关键。为此,我县在抓好项目建设的同时,注重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事业建设和内涵质量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稳定生源,做旺园区人气。园区建设完成后,一大批新学校将“虚位以待”,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确保学校生源稳定、最大程度地发挥新学校的功能和效益,也是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切实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县通过采取“扩招、分流、补助”等措施,不断做旺园区人气。一是扩大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招生规模。2009年全县高中阶段招生2183人,高中毛入学率比去年增加10,以后还将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使我县高中教育总量不断做大。二是分流城区学校大班额。三是鼓励边远山区学生进城就读。2009年,我县将晓龙、永隆、富城、洞头、清溪等边远山区乡品学兼优学生安排进城就读,并由县财政对进城就读学生给予了1500/学年·生的生活补助,受到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根据网点调整规划,预计到2012年,将有1500名左右的边远山区学生到教育园区就读。四是做大做优成人教育。发挥党校、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独特的育人功能,广泛开展党员教育、学历提升、在职进修、职业技术培训等。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我县每年将有10000人次左右参加各种短期职业技术培训

(二)做优师资,增强园区发展后劲。师资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资源。建了新学校,就必须增加新教师。据统计,教育文化园区建成完善后,将在原有教师的基础上新增各级各类教师500名以上。为了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良的“人才库”,我县多措并举,切实做优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提高选聘教师门槛。从2005年起,我县开始停止聘用非师范类毕业生从教,并把招聘层次定位在本科以上师范类毕业生。对进教育园区工作的教师更是层层筛选、好中选优。二是大力引进教师。近五年来,我县新补充教师1443人,其中,2005245人、2006156人、2007236人、2008260人、2009546人,近五年引进的教师占我县教职工总数的35%左右。2010年还将引进新教师260人,完全能满足教育文化园区新学校办学需要。三是重视师资培训。2006年以来,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师资培训,其中20062007年各40万元,20082009年各50万元,实现了教师岗位培训政府买单。在培训经费使用上,适当向教育文化园区学校教师倾斜。四是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每一期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兴建教师公寓。今年,我县还准备为园区内学校高薪聘请名师、外教,全面提升学校师资水平。

教育文化园区建立后,城区大班额问题解决了,城市品位和人气上去了,随之而来的是全县教育格局的全面优化和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最终实现“办好一所校、激活一块地、拉动一片房、拓展一方城”的社会综合效益。今后,我县将进一步加强教育文化园区建设和管理,积极探索教育园区化、集约式发展的新机制,为促进我县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而努力奋斗。(会昌县教文局胡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