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与交流 >>正文

党员干部须"声"字为重

文章来源:人民网   发布者:市委教育工委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31日 15:48:28

胡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年轻干部要承担起事业重任,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做到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人民群众、专心做好工作、不断完善自己。” 这既是对青年干部的要求,更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要求。每名党员干部都应以学习为先、以落实为要,以“声”字为重,以为民为本,争做一名让组织放心,让群众称心的好干部。

  一是“号声”与“响声”。组织有“号声”,党员有“响声”。当前国际政治斗争形势复杂多变,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西化”、“分化”,国内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仍在蔓延。对此,每名党员干部在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面前,立场要坚定,意志要坚决,在大是大非面前,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政治观点的侵蚀,确保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立场不动摇;要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十不准,自觉维护党的权威,对党忠贞不二,不搞阳奉阴违,不弄虚作假,争做“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模范;要严格执行上级的命令指示,不钻政策“空子”,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让原则打折扣,不让规定成“空文”,确保政令军令畅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赞声”与“掌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千好、万好,不如老百姓说好”。是要领导的“赞声”,还是要群众的“掌声”,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毛泽东一再告诫我们,要立党为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要做人民的儿子,领导就是服务。对此,每名党员干部都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政绩观,解决工作为什么、当官干什么,以党的事业和军队建设为重,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责任感,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使命感,抓好每一项工作,搞好每一项建设,尽到每一份责任,才能在群众中有威望、出政绩,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掌声”。

  三是“呼声”与“回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党员干部工作干得怎么样,广大群众最有发言权。“音多繁杂,取其精华。”对于来源自群众的各种声音,党员干部既要当好“音律师”,还要当好“合奏家”。要常揣“民意本”,细心聆听记录,正确分析判断,将人民群众反映最真实、最强烈、最普遍的声音提炼出来,形成第一手材料,并努力实现基层呼声与上级“号声”的有机融合,找准下步努力方向。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抹开面子,带着真心、诚意走进基层,融身其中,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真诚实在地接受他们的意见建议,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对人民群众反映的呼声,要高度重视对待,及时回声,千万不能置之不理、拖延办事、答非所问,降了“公信度”、冷了群众的心。

  四是“怨声”与“哭声”。常言道:“娇儿不孝,娇狗上灶。”宁愿从严之后听“怨声”,不愿出事之后听“哭声”,这是考验党员干部党性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对法规制度执纪不严,落实不力,导致出现了事故教训,其结果必然是怨声了了,“哭声”不少,“掌声”难找。在出现苗头的时候,就真诚地指出来,一次批评教育、一次谈心交心、一次及时提醒,就可能使其及时认识到错误。虽然一时可能听到了“怨声”,但不至于出现“哭声”。“严是爱,松是害。”因此,每一名党员干部要敢于坚持原则和制度,敢于唱“黑脸”,不怕得罪人,不怕丢选票,不搞“下不为例”。当然,还要多干化解 “怨声”的工作,真正做到严之有理,严之有据,严之有度,严之有方,既不让 “怨声”弥漫,更不让“哭声”四起。

  五是“旧声”与“新声”。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同时又要说新话。然而,有少数同志怕讲错话得罪领导、怕讲浅话不上档次、怕讲新话显得不成熟,结果是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沿用“旧声”,毫无“新声”可言。清代康有为有句名言:“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这就启示我们,创新是改进领导方法,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旧声”固然不怕重复,但不能总是那么一幅“老面孔”、“老调子”。要讲出“新声”来,让人乐于接受,党员干部就需要有一点“闯”的勇气,敢于质疑别人讲过的话,讲别人不敢讲的真话,讲别人没讲过的、思路超前的、在理管用的新话,在集中群众智慧中寻求新办法,在广泛借鉴中寻求新途经,努力做一个说新话、走新路、干新事的带头人。

  六是“书声”与“醉声”。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事实证明,那些贪图享乐、浑浑噩噩、无所作为、成为社会包袱甚至垃圾的人,大多是“书声”少、“醉声”多之辈。因此,每名党员干部都要牢固树立真才实学是安身立命的“金钥匙”,素质是打不烂的“铁饭碗”,能力是向上走的“敲门砖”的观念,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应酬,多一份钻研,少一些闲谈,多一些汲取,以“不闻窗外事”的定力,以“悬梁刺骨”的毅力,以“铁杵成针”的耐力,潜心学习,持久学习,终身学习。要结合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扎实学习胡主席“七一”讲话精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从而不断积累学识,增长见识,培养胆识,实现理论素养的“水”平不断上涨,能力素质的“船”不断提高。

  七是“心声”与“众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总书记把群众“放心上”、“当亲人”要求反映了基层群众的心声和呼唤。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个别地方、个别领导干部还存在着不把群众“放心上”、“当亲人”,漠视群众利益的现象,背离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群众理念。对此,党员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扑下身子、放下架子、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端同样的碗,与群众睡同样的床,与群众干同样的活,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掏出自己的良心,来换群众的真心,用自己的心里话,换取群众的真心话,及时回应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心声和诉求。唯有如此,群众才能欢迎干部、亲近干部,党员干部才能找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使各项工作更能服务于人民群众。

  八是“容声”与“有声”。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工作中有问题是客观存在,只是程度、性质不同,群众不愿说罢了。 能否听得进群众的意见,是群众提不提意见的前提。因为,“良药利于病”,但毕竟“苦口”;“忠言利于行”,但毕竟“逆耳”。所以,只学会“容声”,才能听到“有声”。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革命的政党,就怕听不到群众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因此,每名党员干部要有“闻过则喜”的胸怀、“知错就改”的态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到基层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让群众畅所欲言,让群众意见常有,切不可闻过则“怒”,一听则“跳”,甚至打击报复,努力营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浓厚氛围。

  九是“叹声”与“笑声”。面对困难和挫折,是“一声叹息”,还是“一笑而过”,是一个人自信与否的重要标志。自信是战胜困难挫折的“金钥匙”,是事业成功的强劲“推进剂”。古往今来,凡是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具有强烈的自信心。毛泽东“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超人胆略、“看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坚强斗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满怀豪情,都是他“自信人生”的真实写照。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困难虽然存在,但是没有人做不到的事情。因为任何问题都有容易下手的部分,只要找到它,即使问题再繁杂也不难解决。因此,每名党员干部面对当前世情、国情和党情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要坚定信念,增强信心,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十是“警声”与“尾声”。多年实践反复证明,只有“警声”长鸣,才能“平安”一生。当今世界,五彩缤纷,充满着“诱惑”,对人们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形成一定冲击,有的已经显现并日益加重,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面临着严峻考验。每名党员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时刻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微、慎初、慎独。要正确看待监督,积极欢迎监督,主动配合监督,时刻把自己放在组织、群众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之中。要坚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决不逾越制度这条红线,绝不碰及纪律这条警戒线,绝不触及法律这根高压线,做到金钱面前不动心,名利面前不伸手,权力面前不谋私,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