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与交流 >>正文

在坚持群众路线中实现科学决策

文章来源:人民网   发布者:市委教育工委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31日 16:04:12

群众观点是在领导活动中对群众地位、作用以及领导与群众相互关系的基本看法,也是领导者实施科学决策的思想理论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并反复强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科学发展观蕴含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检验决策科学与否的根本尺度。

  


  决策是由决策目标、决策方法、决策步骤、决策技术以及检验决策的标准等一系列环节构成的主体行为。决策主体选择什么样的决策目标、使用什么样的决策方法,往往是由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毛泽东曾经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为,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思想这一基本观念,他说:“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反复强调,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为人民服务统一起来,并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强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员的价值观”。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所以,对共产党员来说,人民利益是高于一切的,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决策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际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出发点则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以他丰富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深刻总结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牢牢抓住共同富裕这一关键点,把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和最终的价值选择。同时,他把实现社会主义看作一个过程,提出要根据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适时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就为党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指明了方向,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中都能得到保证。

  人民群众是保证决策实现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论是破坏旧世界,还是建设新世界,都只能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这是工人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没有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持和牺牲,我们就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辉煌胜利;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创造,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呈现今天这样欣欣向荣的局面。共产党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论怎样正确的纲领政策,都只能是美好的设想。

  


  领导干部对群众持什么态度,直接影响着决策的指向。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尊重群众的社会实践,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穿工作全过程,才能确保科学决策。

  一是把群众呼声视为第一信号。一个地方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就是千方百计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化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对上级领导机关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的一致性,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理解中央和上级文件精神,把上级意图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制定出具体的奋斗目标和实施办法。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和创造能力,就不会产生出符合客观实际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指导性政策。一个好的领导干部,应当富于创造精神,善于在上、下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领导方法,时时刻刻注意了解群众的情绪,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倾听群众呼声,以此作为确定或调整工作思路、部署、措施的第一信号和基本依据,才能使工作切合实际,顺应民意,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二是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就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利益。相对多数群众的利益,也可以称之集体利益,它应该服从国家利益而高于少数人利益;群众利益一般不排斥正当的个人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个人正当利益的总和。在特殊情况下,为了保护群众利益就要牺牲个人利益,这种付出就是共产主义无私奉献精神。我们共产党人所维护的群众利益,就是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统一,就是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统一,就是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统一。群众利益是个整体,体现在各个方面。而群众最大和最根本的利益,就在于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要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始终扭住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这个中心不放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三是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我们的工作好坏、成绩大小,不能只凭自我感觉,也不能只靠上级的检查评比。把群众满意当作最高奖赏和第一标准,应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座右铭。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心是最公正的。群众的反映,就是我们工作灵敏、准确的晴雨表,广大党员干部应当不断强化群众的意识,多深入群众,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多考虑群众的评价,把“功过是非由群众评说”作为自觉追求。

  


  实践证明,要真正坚持走群众路线,切实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关键在于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实事求是是实施正确决策的重要前提。决策者与实践者从总体上说是分离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就通过搞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字面上讲,“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实事求是立足于“实”,着眼于“是”,着力于“求”,它要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重实践,重调查研究,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客观规律,按照规律办事。 毛泽东曾说过,我们的实践是指千百万群众的实践。因此,重实践,重调查研究,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发现真理,发展真理。而决策简单地理解就是选择与决定。它是指对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以及为坚持方向、达到目标、 贯彻原则的方法、手段所做的决定。正确的决策是成功的前提,错误的决策必然导致挫折与失败。决策作为领导者从事领导实践的核心内容,使得领导者必须讲求决策的科学性。按领导决策方法论原理,领导者实施科学决策,必须遵循可行性原则,使任何一项决策都必须是可行的。而要保证决策可行,领导者必须从实际出发,分析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科学技术水平等主客观条件,同时,必须使决策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必须从需要与可能、现实与未来、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成功的机会与失败的风险等多方面加以权衡,分析决策实施后的利弊,经过充分论证,确定其可行性。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正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本质的要求。因此说,实事求是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

  调查研究是进行有效决策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的前提就是要掌握客观情况,从实际出发,而要掌握客观情况,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调查研究。所谓调查研究,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深入实际,掌握真实的材料,经过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用以指导行动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如果说,实事求是是思想方法、思想路线的范畴,那么调查研究则是工作方法、工作路线的范畴。调查研究贯穿于整个决策过程,在动议过程中,要靠调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促使决策者下定决心;在集体讨论过程中,要靠调查研究拿出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的意见,让领导者进行可行性论证;在付诸实践过程中,还要靠调查研究检验、修正、督办。(一)调查研究是了解实情的基本途径。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要了解客观的真实情况。毛泽东说过:“要了解情况,唯一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邓小平也一贯重视调查研究,把它作为领导工作和领导者决策的前提和首要问题。他指出“能不能深入下去,工作能不能落实,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是不是以身作则,深入部队,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强调,大家要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道理。(二)调查研究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实事求是要求主客观必须统一,科学决策讲求主观意志能够经得住客观实践的检验,这就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调查研究则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桥梁。在调查研究中,领导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和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对此作出正确的认识和说明,就必须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相关知识,把已得到的调查材料和感性认识,经过透辟入里的分析、周密准确的综合、细致深入的研究,作出本质的、正确的判断,形成深刻、系统的理性认识。(三)只有调查研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领导者的任何决策都是为了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而调查研究不仅是了解情况的基本方法,而且也是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曾十分形象地比喻说:“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而调查研究之所以能够解决问题,就在于通过调查研究,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掌握解决问题所需各种材料,通过综合的研究,把问题的来源、现状搞清楚,把握它的性质和规律,就能根据它的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作为领导者,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比较详细地占有影响局势的各种因素的动向信息,就可以做到成竹在胸,全局在握,进而便于实现开局有力、展局有章、驭局有道、收局有底,从长计议,稳操驾驶局势的主动权。

  民主集中制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必经程序。民主集中制从理论和宏观的意义上看,是党和国家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而从具体制度的角度来看,则很大程度上可看作是一种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方式。具体到决策层次,又可视为权力运作方式,民主集中制即民主和集中两种权力运作方式的有机结合。两种方式在决策过程中是不同质的,其作用过程也是反方向的。一方面,发扬民主是为了力求决策的科学性。就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而言,主要是决策机构的形成机制和决策机制。从决策追求的目标来看,最重要的是决策的科学性,即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但什么是科学性?科学又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呢?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哲学原理,衡量决策是否科学的标准必然是实践。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需要时间作为基础的,但现实生活中,决策往往是先于实践的主观行动,不可能总是先实践而后有决策,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是没有先例的,或者说是尚未经过实践检验的新事物,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甚至相当长时间的实践检验,谁也不能断言所作出的决策就一定科学或者正确无误的。在无法判断决策是否正确但又必须通过决策的情况下,之所以要选择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决定重大问题,并非等于多数人的意见,就百分之百的正确,而是根据多数人的智慧高于少数人智慧的常理、多数人掌握的情况要比少数人了解的情况更贴近真实情况的事实,得出的多数人的判断优于少数人认识的理论。同时,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通过的重大决策一般都能代表多数人的意见和利益,容易获得广大群众的共鸣和支持,使决策变为多数人的自觉行动。与此同时,为了使决策更趋科学,作为领导者,必须从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和矛盾,要以群众的眼光去认识问题,用群众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按群众的意愿去解决问题。不仅如此,领导干部还要优化决策机构,要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机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构筑社情民意调查网络和反映平台,保证决策广泛性;要建立健全决策咨询论证机制,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多种方案比较制度、决策方案社会公示制度,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党员、群众、基层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决策科学性;要建立健全决策讨论决定机制,以防止少数人独断专行,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另一方面,实行集中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有效落实。集中相对于民主而言,它主要是决策的执行机制。领导干部的责任既是作决策的主体,也是抓落实的主体,是落实决策的主导力量。江泽民曾说过,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方案的部署,事情还只是进行了一半,还有重要的一半就是要确保决策和部署的贯彻落实。相对于中央而言,地方党委、政府应该用更多的精力来抓落实,以保证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工作层次的不同决定了工作特点的不同。地方党委、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就是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据中央精神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除了直接贯彻中央的决策外,地方党委、政府自身作出的决策,实际上也是在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层的决策是落实的决策。而态度是否端正,人民公仆责任心有多强,能为民谋多少福址,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强弱、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尺度。因此,作为党的基层领导更多的是应该在“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上下功夫,着力在吃透上情与明了下情上做文章,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性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力求使宏观政策具体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