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与交流 >>正文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加强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研究

文章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者:市委教育工委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30日 17:07:49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的历史条件下,在目前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我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着新的考验。因此,必须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提高对新时期加强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入研究党建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规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加强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党建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党建工作。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切实解决党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党建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党建工作。

  当前民族地区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殊的社会环境,致使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政治建设比较滞后。特殊的经济环境,致使党组织的物质基础比较薄弱。特殊的文化环境,致使党的先进性作用发挥受到影响。特殊的地域环境,致使党的执政基础还不够牢固。

  民族地区党建工作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这是搞好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的根本点。针对民族地区特殊的社会环境,各级党组织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地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党员。特别是在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中,有的放矢地开展了“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必须执行好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新型民族关系,这是搞好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要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与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同奖惩,以党的建设推动民族政策的落实,以民族政策的落实来检验党的建设的成效,从而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在各族人民群众中享有威望,具有强大凝聚力、吸引力的战斗堡垒,保证党组织在民族地区各项建设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三)必须创新活动载体,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这是搞好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的着眼点。要立足实际,深入开展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创建“五星级”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基层党建示范点等活动,使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不断增强;通过开展“党员集中教育培训月”、“三培双带一关心”、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公开服务承诺、“双十佳”评选表彰等活动,使广大党员的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

  (四)必须发展地区经济,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这是搞好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振兴民族地区经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走共同富裕之路作为加强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出发点,牢固确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观念,以党的建设为龙头,以深化农村牧区改革、促进农牧业发展、确保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在求真务实、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必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这是搞好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的落脚点。把维护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政治任务,组织和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有效组织群众,普遍建立以村为基础、社为单位、党员群众为主体的处置突发事件工作机制,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维护地区社会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坚持党的建设的统一性与结合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开展党建工作的关系。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任务,注重党的建设的统一性,防止片面强调民族地区的特殊性,降低党的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又要适应民族地区党员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讲究工作灵活性,防止无视民族特点,机械性地搞“一刀切”,克服脱离实际的倾向。二是处理好坚持党建工作的基本原则与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关系。既要坚持党建工作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又要围绕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来进行,以党的建设推动民族政策的落实,以民族政策的落实来检验党的建设的成效。三是正确处理好坚持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关系。四是正确处理好坚持党的政治生活准则与尊重民族习俗的关系。党员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既不能用党的政治生活准则一概拒之民族风俗习惯,影响民族团结和谐,也不能因民族风俗习惯的特殊性而拒绝执行党的政治生活准则。

  (二)着力在推进“六个方面”狠下功夫

  1、着力在推进思想政治建设上狠下功夫。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教育工作,广泛开展党章、党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国情、省情、州情及形势教育活动,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党性修养和实际能力。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特别是“三个离不开”主题教育,夯实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的思想基础。妥善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解决好党员信教问题。坚持不懈地开展反分裂、反渗透、反破坏教育,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鉴别力。大力实施民族地区党员教育培训“素质提升工程”,为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着力在推进执政能力建设上狠下功夫。针对民族地区封闭落后的实际,通过采取外出考察、挂职培训、学习交流等有效形式,积极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思路,自觉破除封闭的、保守的、狭隘的观念,牢固树立开放的、融入的、包容的理念,以市场的眼光审视自我,以广阔的胸怀博采众长,以观念的创新带动工作面貌的突破。通过实行领导干部工作联系制度、实施领导干部“折子工程”和合理调整、科学优化责任目标考核指标,促使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3、着力在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上狠下功夫。把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作为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切实加强扩大党内民主的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范围,积极推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理顺党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决策科学、权责明晰、配合协调、制约有效、运转高效的领导体制,不断提高党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建立和完善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制度和征求意见制度,加快建立相互衔接、切实管用,能够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稳步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深入落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保证党员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改革和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大力开展“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工作,充分调动党员参与和管理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着力在推进领导班子建设上狠下功夫。坚定不移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把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以不断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为核心内容,着力做好建立扩大推荐范围、实行差额制度、公开工作过程等机制的各项工作,同时着力把这些机制运用到后备干部队伍的提名环节,进一步落实广大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建立公开透明、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培养大批熟悉民族特点,懂得民族政策,思想、政治、业务素质高,忠实为各族人民服务的各族干部,为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领导力量和人才保证。要突出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培养方式的多样性,造就一支适应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能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5、着力在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上狠下功夫。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不放松,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不断增强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以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为切入点,以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为载体,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加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力度,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特别是要切实加强领导,采取综合措施,多层面扶持、多途径帮助,促使农牧区基层组织不断提高调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组织基础。

  6、着力在推进长效机制建设上狠下功夫。认真总结和运用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经验,准确把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研究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探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党建领域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和方法创新,构建加强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相互联动、相互促进的格局,在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不断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