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与交流 >>正文

罗文东:牢固树立和践行人民主体观

文章来源:黄河新闻网   发布者:市委教育工委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2日 09:46:24

  [提 要]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继承了历史上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的优秀成果,而且在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科学内涵、现实条件和正确道路,实现了主体观的根本变革,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主体思想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树立和践行人民主体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人民主体观揭示了人民群众与共产党之间、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解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量源泉和根本原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树立人民主体观,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在长达九十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牢固树立和践行人民主体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在主体观上的根本变革

  在黑暗的中世纪,人民受到深重的社会压迫和精神奴役,被剥夺了主体性。近现代思想演变的主要问题,就是要把人民从外部自然力量、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自觉能动的主体。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颂扬人的理性,肯定人自身的价值,呼唤多才多艺、自由发展的新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则从人的感性经验或理性思维出发,论证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独立和平等的,人类获得了一种区别于动物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自然支配着一切动物,禽兽总是服从,人虽然也受到同样的支配,却认为自己有服从或反抗的自由。而人特别是因为他能意识到这种自由,因而才显示出他的精神的灵性。” 人的这种自由主动性促使人类走出原始淳朴的自然状态,进入不平等社会;当不平等达到极端的时候,人们用暴力驱逐暴君,重新回到自由平等状态。德国古典哲学强调人的理性自由方面的主体性。康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存在者,能够不受本能欲望的限制,“摆脱感性世界而依理性世界的法则决定自己意志” ,成为自律而不是他律的主体。封建统治者把人民视为“自然王国”的成员,排除在“目的王国”之外,将他们贬损为基督教会和封建领主的奴仆和工具。康德则提出“意志自律”和“人是目的”等道德法则,隐晦地表达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秩序,确立自由、平等的现代主体性人格的愿望,是在理性方面对启蒙运动的系统陈述。费尔巴哈在法国无神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人不是基督教的创世说或某种思辨哲学虚构的产物,而是自然界最高的生物。他批判宗教神学及其世俗基础,要求把神还原为人,“使人从神学家变为人学家,从爱神者变为爱人者,从彼世的候补者变为现世的研究者,从天上和地上的君主和贵族的宗教的和政治的奴仆,变为地上的自由和自觉的公民。”

  从文艺复兴到德国古典哲学的数百年间,主体性思潮冲破盲目的自然力量、封建的社会关系和蒙昧的宗教神学对人的束缚,以现代主体性人格取代传统依附性人格,为西方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开辟道路。然而,资产阶级思想家不能唯物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因而他们所宣扬的主体性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尖锐对立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到19世纪40年代以后,在西方取得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逐渐丧失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革命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造成了无产阶级在经济社会生活中主体性的丧失,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及其引发的各种弊端和危机也愈益暴露出来,启蒙思想家所向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破灭了,人仍然被机器、金钱、国家、理性、技术等异己力量所控制。正如恩格斯所说:近代欧洲哲学“并没有克服那种自古以来就有并和历史一同发展起来的巨大对立,即实体和主体、自然和精神、必然性和自由的对立;而是使这两个对立面发展到顶点并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以致消灭这种对立成为必不可免的事” 。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继承了历史上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的优秀成果,而且在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科学内涵、现实条件和正确道路,实现了主体观的根本变革,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针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阐述历史的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粗造的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他们明确地说:“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由于在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中集中表现了现代社会的一切社会条件所达到的非人性的顶点,不仅在理论上意识到了这种损失,而且还直接被无法再回避的、无法再掩饰的、绝对不可抗拒的贫困所逼迫而产生了对这种非人性的愤慨,“所以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但是,如果无产阶级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 对于上述观点,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中作过精辟的评论:“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

  无产阶级之所以能够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是由其经济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所决定的。他们作为大工业的产物,是唯一不断成长和壮大的阶级,他们无私、自尊、勇敢、眼光远大、组织纪律性强,能够成为一切被剥削劳动群众的领袖,能够带领被压迫人民完成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消灭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指出:“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各种交往形式的相互联系的序列,各种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 。过去的一切革命的占有都是有限制的;各个人的自主活动受到有局限性的生产工具和交往的束缚。只有在“无产者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必定归属于每一个个人,而财产则归属于全体个人”;现代无产者“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还强调: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那时就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只有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深入考察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演出”的主角。人民主体性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衡量社会历史进步的尺度。然而,在私有制占主体地位的阶级社会,人民主体性与社会进步并不是一致的,因为只有那些掌握和控制生产资料和生活条件的少数人,才能享有主体性,但那些失去生存和发展条件支配权的人民群众,则丧失了主体性以及自由和全面发展其能力和个性的权利。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之时起,全世界的共产党人就将人民主体性作为区别于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未来新社会应该实现的理想目标和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就强调:“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必须发扬民主,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本质上讲,树立人民主体观,实现人民主体性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的崇高理想。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