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与交流 >>正文

全国知名晚报都市报编辑记者昨继续赣南苏区行

文章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发布者:市委教育工委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4日 09:26:45

  在马蹄岗毛泽东旧居,编辑记者们正在认真聆听讲解员介绍有关毛泽东《寻乌调查》的历史。记者刘念海 摄

  7月28日,参加“全国知名晚报都市报‘走转改’赣南苏区行”活动的编辑记者兵分两路,点线结合,在我市上犹、龙南、寻乌、安远、瑞金等地深入“走转改”,感知赣南深厚历史底蕴,触摸苏区振兴发展脉搏。

  28日,编辑记者们兵分两路,一路沿着客家文化的足迹前往上犹、龙南,体会库区水上人家的艰辛与喜悦,触摸客家围屋的神秘与厚重;一路带着对绿水青山守护的敬重,途径寻乌、安远,记录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尝试与努力。另有多名编辑记者分赴兴国县枫边乡石印村“三送”点、瑞金市叶坪乡华屋村、上犹县水岩乡水上人家、寻乌县三标乡三标村等基层一线蹲点采访,体验百姓生活,感受老区变化。有记者说,虽然顶着烈日翻山越岭非常辛苦,但大家心中对赣南这片红土地关注的热情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依然坚持深入最基层。

  在寻乌毛泽东《寻乌调查》旧址里,编辑记者们被讲解员讲述的毛泽东《寻乌调查》的历史背景、调查过程及调查的历史意义所吸引。听完讲解后大家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我们今天这些媒体人来说尤其重要,我们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就是要我们转变工作作风,因为只有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才能了解到新闻事件最真实的一面,对新闻事件才有发言权,才能做活新闻。

  在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里,一个个房间的简陋陈设让人感动。当听到当地文化馆人员介绍说,在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下,小平同志带领会寻安中心县干部群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思想在当时已有一定程度的孕育萌芽后,都赞叹不已。认为物质条件的匮乏,并不影响精神的富有,作为媒体人,无论物质条件如何,都应该做精神的主人,要有奉献精神。

  “我们最大的心愿是在岸上能有房子,孩子上学能方便些。”在上犹县水岩乡“水上漂”以水棚为家的渔民赖雪兰家中,住了15年水棚的她如今满怀憧憬。她对来访的编辑记者们说,政府已经规划了库区移民新村,像她这样的水上人家不久都将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在火辣的阳光下踏进水棚的编辑记者们颇有感触:这里生产生活的艰苦条件令人震惊,如何让水上人家上岸安居并乐业,应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沧桑的围墙,庄严的炮楼,黑黑的屋瓦,充满故事的厅堂,含情对视的石狮……当日下午,在素有“赣南最大围屋”之称的关西新围前,编辑记者们惊叹于客家围屋别样的美,一路忙着定格精彩画面。围屋主人徐老四的第八代儿媳准备了几大桌客家美食,在味香形美的米酒、米馃、烫皮等客家小吃面前,编辑记者们驻足品尝,流连忘返。

  在东江源头三百山,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景色让大家流连忘返,“发源于三百山的东江是珠江四大水系之一,是粤港重要的饮用水源和重点水质保护区,担负着香港、深圳等地的供水”,听到工作人员介绍后,不少编辑记者用空矿泉水瓶装满水要带回去。

  “企业的节能环保意识正在增强,这是可喜的变化。”在赣州开发区的江钨新型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用天然气为生产燃料,节省能源率达50%,15%的总投资用于环保建设的生产理念让编辑记者们记忆深刻。当天走访了3个大型企业的新晚报记者杨茉说,上犹县的五矿东林照明有限公司正在完成稀土节能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建设,绿色照明产业基地的建成为企业做大做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是企业着眼长远规划发展的可喜变化,也是企业积极肩负社会责任的担当,更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一个缩影。(李慧 记者胡中 朱俊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