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与交流 >>正文

中秋月饼 全球华人思乡符号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者:市委教育工委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7日 08:58:08

  


  
  

城里的月光。 CFP供图

月饼生产车间。

丁辉

    举头望月,思乡正浓。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月儿圆。

    也许是和人类的拜月情节相关,这一天,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有各自不同的节日:这一天,是美国人的“秋月节”、韩国人的“秋夕节”、斯里兰卡的“月圆节”、泰国“祈月节”、柬埔寨人的“拜月节”、坦桑尼亚人的“月圆节”、印度的“明月节”……

    而对全球华人而言,中秋月饼成为思乡的特殊符号,一块小小的月饼,成为华人吉祥、团圆的象征。

  中秋节或始于唐朝

    八月十五赏月唐诗达111首

    中秋节或始于唐朝

    月亮崇拜、月亮神话与中秋祭祀的习俗在周代以前就产生了。“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也称“中秋”。

    汉代,中秋祭祀一直被皇家垄断。唐朝前,极少见到普通民众拜月的记载,也没有见到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南北朝时期,有一部全面记载我国岁时节日习俗的著作《荆楚岁时记》,其中没有任何关于中秋节的记载。

    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赏月的诗歌在唐朝大量出现。4万余首全唐诗,其中八月十五赏月诗共111首,出自65个诗人之手。这些作品均在题目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所作,或在正文诗句中写出这一时间。

    如李峤《中秋月二首》、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观月》、张祜《中秋月》、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曹松《中秋对月》等等。从这些诗句的描述断定,八月十五赏月,在那时已是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的习俗。

    另外,唐诗将月与思乡情节紧密相连。著名的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白居易的“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还”。

    除了诗歌以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关于唐代中秋习俗的记载。五代王德裕的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了唐玄宗要建“望月台”的故事:“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后经禄山之兵,不复置焉,惟有基址而已。”

    应当说,唐朝是中秋节由皇家祭祀转为民间习俗的重要节点,而文人士大夫阶层又将其赋予了乡愁、团圆、思念等特殊意味。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