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域外传真 >>正文

贵州大学:发挥党员核心作用 在科技创新创先争优

文章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9日 09:58:24

  科技创新不仅需要杰出的拔尖人才,还需要由拔尖人才主导的优秀人才群体。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贵州大学党委充分发挥党员核心人才作用,着力打造优秀科技人才团队,在科技创新中创先争优。

  突出重点,拓展地质研究新领域

  贵州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岩溶区,也是世界岩溶发育最典型、类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齐全的片区。岩溶已经构成我省自然景观中最醒目的主体,也形成了许多影响和制约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和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开采沉陷等地质灾害问题。为了解决复杂的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问题,从2008年组建以来,“贵州省岩溶地质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在党员教授宋建波博士的带领下,充分发挥我校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工程、采矿工程等传统学科的优势,在岩溶区地质灾害与防治、岩溶区重大工程岩土体稳定及工程环境效应、岩溶区重大工程选址理论与方法、岩溶地下水动力特征与浅表层岩溶作用等4个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创新性研究工作,承担科研项目75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通过省级成果鉴定3项,累计经费830万元;培养博士后科研人员3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出版学术专著7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1篇。其中,宋建波教授撰写的《岩体地基极限承载力》一书,首次建立了岩体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理论与方法体系,是该领域一项重要的学术成果。宋建波教授也因在岩溶工程地质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2010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高达近7亿元,世界上最大的口径达500米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台址就是该团队历时3年考察推荐的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洼地。

  攻坚克难,打造绿色化工促发展

  依托丰富的磷、煤、铝、钡等矿产资源优势,以磷复肥、黄磷、钡盐等为主导产品的贵州化工行业正逐步成为全国的排头兵。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又确定了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发展模式把化工产业培育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磷化工和煤化工基地的产业发展规划。

  由党员教授曹建新博士领衔的“贵州省绿色化工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因应贵州化工产业发展战略而组建,致力于绿色化工关键技术攻关。自组建以来,已完成了8个科研课题研究,攻克了化工生产中的部分技术难题。其中,与瓮福磷矿合作研发的氟硅酸脱砷技术提高了丰富的磷矿伴生氟资源的利用价值,确保了国内唯一一套采用氟硅酸生产无水氟化氢工程项目的顺利投产,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为企业节省了数百万欧元的脱砷专利费用;湿法磷酸浓缩热交换器除垢技术成功解决了热交换器结垢清洗的“瓶颈”问题。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技术不仅缩短了时间,而且清洗彻底,溶出率达到100%,对磷酸浓缩系统内循环泵等设备及不锈钢材料的缓蚀率达95%以上,使磷酸的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磷酸二铵料浆改性与造粒技术提高了磷酸二铵料浆造粒时颗粒的圆润度和均匀性,改善了产品外观质量,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其余研究成果也都在实际生产中节省了资源,提高了效用,达到了“绿色化工”的目的,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履行职责,服务“三农”惠民生

  畜牧业是贵州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解决贵州“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贵州省动物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在党员教授王嘉福博士的带领下,结合省情,始终把履行社会服务职责作为团队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首先,把好“入口”关。以德为先,注重考察人选的政治思想素质,确保聪明才智能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其次,畅通交流渠道。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选送优秀成员到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相关学科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习深造,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科研创新实力;第三,在实践中培养人才。通过搭台子、压担子,让年轻骨干在完成重要科研任务中增长才干,磨练意志,积累经验,达到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加快成长步伐的目的。团队组建以来,已培养省管专家2名,学科带头人5名;承担“973”课题、国家科技攻关或支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及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项,研究经费达到1千余万元。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社会。在王嘉福博士的带领下,团队队员辗转全省各地,与20多个县合作进行动物新品种的选育、地方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贵州香猪、可乐猪、糯谷猪、宗地花猪等优质猪种的培育推广作出了积极贡献;为43个种草养畜县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支撑和人员培训;为晴隆、赫章等县制定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2010年,获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建设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高勇 朱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