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域外传真 >>正文

贫困生助学政策的“贵州经验”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者:市委教育工委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8日 09:25:20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贵州省,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在层峦叠嶂的群山丛中,散落着无数的村落和乡镇,由于耕地面积稀少,缺少现代工业生产,大山里的人们收入普遍偏低,贫困成为压在人们心头的一颗大石。曾经,许多农民家庭的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随着国家助学政策逐步完善,资助力度逐渐加大,因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大学的现象已成为历史。日前,记者随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赴贵州贵阳、遵义等地采访资助政策的落实情况。

    1882份贷款合同

    进入遵义县教育科技局,在门口的宣传栏里,赫然张贴着有关生源地贷款的相关条款。

    “收到入学通知书的同时,还收到了一本《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及一份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手册。”在遵义县教育科技局办公大厅,刚刚拿到入学通知书的陈材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今年,他和弟弟陈桥分别考取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和东北电力大学,一家出了两个大学生,这在十里八村都很少见,一时传为佳话。但随后一家四口也被淡淡的愁云所笼罩,两个孩子的学费加起来有一万多元,这对于常年依靠土里刨食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这时,村长特意跑来告诉他们,家庭贫困学生可以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想起上高中时,学校也曾有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宣传。两兄弟拿着生源地助学政策宣传册,认真研究了半天,按照宣传册上的要求到相关部门办理了贫困证明,就兴冲冲地到教育科技局办理申请贷款了。

    “半个小时就能拿到申请结果。”在认真核实相关证明之后,遵义县教育科技局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陈材。陈材说,弟弟已经申请成功,自己应该没有问题,父母不用再发愁了。

    遵义县教育科技局局长罗义国告诉记者,“我们从高三下学期就开始向学生宣传助学政策,刚一放暑假,教科局就通过公示栏、教育网、各乡镇张贴宣传等方式展开全面宣传工作。越来越多的贫困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资助政策,上学对他们已经不是难题。”

    据了解,从7月12日开始,教科局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已经连续奋战了1个多月。周一到周五接收申请材料、办理贷款手续。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同学,周六周日加班核实材料,保证一周内给学生答复。短短1个多月,已经签订合同1882份,其中续贷1321份,首次贷款561份,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最多一天收到过130多份申请。上午11点,大厅里依然排着长长的队伍,秩序井然。

    据了解,为避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长因不了解生源地贷款政策而影响学业,贵州省教育厅和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在高中毕业班中大力开展宣传工作,确保政策家喻户晓,消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应贷尽贷

    不让一个贫困生落队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家住遵义县石板镇柑子树村牛栏坪的贾云霞今年考上了长春一所二本学校,父母年迈,家里无钱交学费,父女俩专程从乡下赶到教科局申请办理助学贷款,但是由于父亲今年已经69岁,超过申请贷款条件中“第一次申请贷款的共同借贷人年龄为25到60岁之间”的年龄限制而无法贷款,父女俩着急地哭了出来。

    父亲贾登辉告诉工作人员,他们夫妇俩结婚21年才有一双儿女,家里无法供两个孩子上学,儿子决定出门打工供姐姐读书。但没想到给女儿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却因为自己年纪大受到了影响。遵义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晓灵在得知贾云霞家的情况后,表示一定会想尽办法为贾云霞申请助学贷款。陈晓灵还表示会关注贾云霞的弟弟贾云宇。“我们前几天刚为一个孤儿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我们一定保证让每个贫困生都能贷款入学。”记者发稿前获悉,罗云霞已经在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帮助下更换了共同借贷人并顺利贷款。

    沿着颠簸的乡间小路,记者来到遵义县三岔镇红星村,破败的蓝砖瓦房隐蔽在红墙绿瓦的二层小楼中间,这是朱先红的家。朱先红今年20岁,是六盘山职业技术学院大二煤矿开采专业的学生,母亲有轻微智障,父亲去年为给他凑钱交学费,在给别人打小工时摔坏了腰椎,家里一贫如洗,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仅有的一亩二分地。一度他想要放弃上学外出打工,供养体弱多病的二老。

    在教科局资助中心和村委会的帮助下,朱先红第一年申请到了5000元助学贷款。由于学习成绩优秀,朱先红今年又获得了一等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共计8500元,“多亏有这么多助学项目,大二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有着落了,剩下这两年,我还会继续努力,争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找到好工作,尽快还上贷款,让父母过上好日子。”谈起未来,朱先红眼里有隐隐的泪光。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王碧海告诉记者:“随着资助力度的逐步加大,贵州省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三级学生资助工作管理机构,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场地’、‘有设备’保障助学工作层层落实,不让一个贫困生因贫困而掉队。”

    变“输血”为“造血”

    助力寒门学子自强、感恩、诚信

    贵州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生比例较高。除却物质上的帮助,如何在心理上给予贫困生关怀成为高校资助管理中心的一项重要任务。

    今年刚刚毕业于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语文教育专业的邹合良,目前就职于贵阳市乌当新天办事处。在校期间,他在学校资助中心老师的帮助下,集结一批家庭贫困的同学创立了自强社。

    贵州师范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王继宁表示,随着国家、社会及学校的助学力度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国家投入资金的显著提高,部分学生有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强社的成立就是引导大家积极向上,自强自立。

    作为自强社第一任社长,邹合良不仅在校内勤工俭学,还兼职做家教,并成功为38名同学找到了勤工助学岗位,邹合良在读大学的3年里,仅花了家里200元钱,却为家里邮寄了10000多元的生活费。为此他还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资助不是目的,关键是要变‘输血’为‘造血’,让更多贫困生自强自立,找到自信。”王继宁认为。

    邹合良说:“国家给予我们贫困生的资助,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学校不仅注重物质上扶贫,更重视扶志,以前我很自卑,通过学校这些活动,我越来越自信了,我会努力创造我的未来。”

    贵州财经学院为培养感恩社会、回报母校的思想,每年都组织获得无偿资助的学生,在学校勤工助学岗位上参加一定时间的义务工作,并形成制度。2010年春季,由于西南五省区遭受严重旱灾,资助中心向全校学生,特别是受助学生发出了“回报社会,让爱延伸”的募捐倡议,短短几天共收到34488.4元人民币。

    “我们每年拿出20万元,对于毕业前一次还清贷款的同学给予贷款额4%的奖励。”贵州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潘欣告诉记者,为增强在校生的诚信意识,宣传诚信,发扬诚信精神,学校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鼓励诚信贷款的学生。据了解,贵州省2011年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工作本年将有12万名贫困学子申请贷款,贷款金额6亿元。

    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累计已有656.19万人获得总金额为615.52亿元的助学贷款。

    链接:国家提出“不让一个贫困大学生失学”的口号。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校内其它奖助学金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的资助政策体系,以帮助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解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