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域外传真 >>正文

访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校长郭杰忠 抓牢教学质量生命线

文章来源:江西教育网   发布者:市委教育工委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6日 15:51:38

    引言: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是全国八所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之一,也是江西省唯一一所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坚持“服务为根、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突出职教特色、转换办学功能,加强专业建设、强调应用特点,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动手特长,形成了“面向三产、服务职教”的办学特色。
  继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定位和方向,牢牢抓住教学质量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教学工作获得喜人硕果,并得到了教育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2011年3月9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会见江西省孙刚副省长一行时明确指出:要积极支持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开展“职教师资培养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教育部有关司局应积极对接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共同推进试点工作,努力取得实效。
  记者:现在是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所承载的人才培养任务也有着更加艰巨和深刻的内涵。郭校长,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有哪些好的做法,又取得哪些成效呢?
  郭杰忠:新形势新挑战,要求高校必须走特色办学、差异发展的道路。我们在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之后,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适应学校长期发展的需要,学校以2010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龙头,积极探索“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方向”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模式,体现专业针对性培养方向和核心专业价值。通过“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方向教育、综合实践能力”五大模块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形成既注重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又注重与岗位对接的就业适应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现了三大突破:
  一是突破的单一的培养模式,采用了三类分流培养。根据学校的现状,采取了职教师资类、普教师资类、应用类三类分流,这样做既是立足于我校目前的现实办学状况,又是想逐步强化学校办学特色,体现学校办学优势,夯实学校发展根基。
  二是突破了单一指向的专业选择,设置了职业方向课程模块。每个学生在第七学期都要学习一个职业方向主模块和一个职业方向副模块,目的就是与就业岗位对接,突出人才培养的岗位指向性,使我们学校的每一个专业都在这种与岗位的不断对接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亮点,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是突破了传统的教育形式,做实做强了实践教学,做到四年实践不断线。在职业方向主模块设置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在综合实践模块设置内容丰富的综合实习,在所有课程教学中都强调全面渗透课内见习与课内实训。
  说到底,教师也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是特殊岗位指向的应用性教育。而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就是要做到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培养与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相结合,既注重培养学生坚实的、有一定宽度理论基础,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到实践的能力。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紧扣两个目标:既注重其扎实的基础,即专业化培养,又注重其实践能力,即职业针对性培养。归根结底一句话: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现了两方面的实用:对社会实用,对学生适用。
  记者:当前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落实各项教学工作,已经成为一个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重大课题。郭校长,学校在这个问题上是怎么解决的?
  郭杰忠:当前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各项教学工作,必须建立以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引导二级学院逐步形成在学校总体规划指导下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教学工作机制,更重要的是唤醒教师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责任意识,让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和教学改革中来,学校以构建发挥学院自主管理积极性和教师自我发展能动性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了《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方案》,《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以“两个评估”为抓手,建立和完善以引导、激励、规范为目标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工作机制,引导二级学院在学校总体规划指导下积极主动开展教学管理,实施人才培养,深入推动教学改革;同时通过建立健全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评价体系,引导教师进一步关注教学,参与教学改革与研究,加强教风建设,注重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质量。
  “两个评估”构建了自我激励、共同发展的校院两级教学监控体系,建立了适应大众化教育多元化质量观、人才观的教学管理机制,形成激励机制下的分层次、有重点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良性发展。为学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添了助推器。
  
  记者:郭校长,今年是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实现更名大学的攻坚年,如何提升内涵建设是当前学校最突出的问题。对此,学校又有哪些具体的创新做法?
  郭杰忠: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为重点,大力做好“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职教特色提升工程”、“人才强校工程”三大工程,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内涵,以期达到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多做贡献的目标,为实现更名大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是大力建设“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学校坚持以“教学质量与改革”为抓手,加强示范性教学改革项目,积极培育教学改革成果,提升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已获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4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7种省级优秀教材,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项省级教学成果,11个省级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近三年在校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国家级二等奖11项,国家级三等奖19项;省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86项,二等奖148项,三等奖182项。2007年以来在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2篇(第一作者46篇),其中被SCI、EI收录33篇(第一作者6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1篇(第一作者8篇),省级刊物37篇(第一作者31篇)。通过“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建设,学校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内涵的教学成果,在第十二批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荣获七项教学成果奖。
  二是加快推进“职教特色提升工程”。特色是学校的个性、实力和希望,没有特色,学校就没有影响力和竞争力。不管是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和布局来看,还是从学校发展目标、自身条件及优势分析,坚持以师范为主体、职教师资培养为特色的办学思路,打特色牌,走大学路,是立足校情、谋划发展的现实选择。“职教特色工程”包括“3+2”职教师资培养计划、“直读硕士职教师资班”计划,“职教师资本科班”计划、“职教师资本科班”、职教师范生计划、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计划、职教研究提升计划等,面向全省中高职院校开展师资培养,建设一批满足职教师资实践能力培养需要的高水平实训基地,建立职业教育研究团队,完善职教体系。通过“职教特色工程”建设,学校进一步明确了职教师资培养目标,丰富了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内涵,完善了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优化了职业教育研究资源,有力地推动了学校职教师资培养特色的进一步提升,以质量求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保发展。
  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人才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支柱。学校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首先,积极打造学科建设平台,筑巢引凤,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力度,凝聚了一批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学术队伍,以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为核心的学科群正在逐步形成。其次,积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发展,提升教师队伍学术科研水平。2010年学校教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软科学、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实现零的突破。教师全年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继续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出版著作(编著、教材)41部,获得专利5项。新增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第三,加强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建设。每年举办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以比赛为抓手,通过听课、评课、示范课、说课、多媒体教学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能力提高活动,指导青年教师进一步树立起教学质量意识和育人意识,提升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记者:刚才听了您的介绍,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培养和队伍建设等工作都开展得扎实有力,成效显著。这些工作最终都是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和支持。郭校长,您能否讲讲学校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具体做法呢?
  郭杰忠:我们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具体说来:
  第一,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学校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完成枫林校区、红角洲校区教学资源布局调整。成立职业教育研究院、旅游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整合资源,做强特色,做优品牌。组建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电子电工实验实训中心,搭建文科类学科交叉融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理工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第二,坚持以生为本。坚持以生为本,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工作理念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引导全体教师关心爱护学生,以学生学习和成才需要实施针对性教学,开展教学管理,进行教学改革。学校自2011级本科生开始实施新生晚自习制度,并要求学生管理干部和教师同时进行指导与管理,帮助学生强化自觉学习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营造积极健康的学风。
  第三,坚持深化改革。适应国家和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学改革。以“三位一体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指导,通过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考核评价改革,积极开展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深化教学过程改革,采取多种措施引导教师注重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开展针对性教学,实行多元化评价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第四,坚持开放办学。一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校企合作办学,使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增强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近年来,校企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校药学院与浙江九洲药业有限公司共同合作举办了“九洲药业班”,已有两届学生进入“九洲药业班”进行学习。近期学校通信与电子学院又与浙江亚龙教育装备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同培养职教师资的合作协议,即将推出“亚龙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有效地实现了校企互动、合作双赢。二是进一步加大国际教育合作力度,与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加拿大等多国多所大学合作开展“3+2”、“4+1”等形式的人才培养,有效地实现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拓宽了办学视野。
  记者: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高校承担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郭校长,学校是如何培养创新型学生的?
  郭校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推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五双”培养,即,注重针对学生实际需要,推进双专业、双学位教育,开展双语教学,实施双证书制度,配备双导师,全方位提升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实施双专业、双学位教育。针对学生成才和就业需要,在学生需求面广的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中实施双专业、双学位教育,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第二专业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就业领域,帮助学生成才。
  第二,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一是大力实施双语教学课堂,每年开设部分双语教学课程;二是加强课外双语训练,选派学生加强境内外学习交流,促使学生树立国际化视野。
  第三,认真落实双师型培养。根据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积极建立一支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企业行业定期培训、建立教师企业行业顶岗锻炼制度等,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队伍。
  第四,扎实推进双证书制度。不同类型专业的毕业生除具有普通本科毕业生所必须的毕业证、学位证之外,还必须具有相应的“双证”:职教师资专业学生要求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以及至少一种中级工以上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或业界权威资格认证书。普教专业学生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鼓励普教专业学生获得与专业相关或跨专业的行业资格证书。应用类专业学生,需取得至少一种本专业某一岗位中级技能证书,或业界权威资格认证书。
  编辑:肖如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