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域外传真 >>正文

一位山村教师的从教之“道”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市委教育工委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9日 16:10:32

 

  

  每天放学,朱宏遂都护送路远的学生回家。本报记者 郭炳德 摄

  

  朱宏遂给学生上数学课。本报记者 郭炳德 摄

  之所以选择到河南省淅川县采访,是因为这里是河南31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之所以到淅川县寺湾镇陈家山村小学采访,是因为这里有一名朱宏遂老师。

  56岁的朱宏遂,一人一校多年。从教36年来,朱宏遂总是孤独的时候多,热闹的时候少;清贫,艰辛,坚守。这便奠定了他这一生,必然是奉献得多,索取得少。

  乍暖还寒的早春,沿着南水北调中线的路,从郑州出发,向南,再向西,我来到闻名遐迩的丹江口水库。再沿着丹江上溯,是莽莽苍苍的伏牛山区。我之所以不辞辛苦来到这里,是为了“问道”,潜心求“问”一位山村教师的从教之“道”。

  

  3月15日,星期四,下午。

  “惊蛰”已经过去10多天了,春雷也早已在中原大地上响起,可是,在横亘于豫西南的伏牛山区,依然带有浓浓寒意。天阴沉沉的,像是低了许多,几乎是靠伏牛山的几座高峰在支撑着,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坐落在伏牛山中的河南省淅川县寺湾镇东山区陈家山村小学,送走了放学的学生,两名代课教师离校之后,就剩下校长兼教师朱宏遂和我,学校有些寂静。

  山区的夜来得早,来得快。校园里没有电灯,胡乱地对付了晚饭后,我便和朱宏遂抵足而卧在那张一晃动便“嘎吱嘎吱”响的木床上。

  窗子后边是一个小山岗,山岗上有一片小松林,一阵紧似一阵的松涛声传进耳朵,让人犹如走进了一个故事。带着哨儿的西北风不断击打着窗棂,让我扯紧已经不能再紧的被子。

  于是,在天南海北地闲话了一会儿后,我便有意转入正题,倾听床的那头——一位在山区村小工作36年的老教师,平静地讲述他平凡而又艰辛的教书生涯。

  

  自1990年调入陈家山小学至今,朱宏遂在这里度过了22个年头。

  在此之前,身为民办教师的他,辗转在本乡的几所小学,月工资由6元、8元到十几元、几十元。虽说是布衣素食,几乎是与世无争,但“让山区孩子凭借知识走出大山”的信念和期盼“转正”的愿望,使他由20岁风华正茂的青年,一直“熬”到如今的年近花甲。但他说,自己“一点儿也没有后悔过”,“山区娃子们苦,相比城市或平原农村的孩子,能奔出去更不容易”。

  说到这里,朱宏遂突然“噌”地掀开被子,一个转身便跳下了床,穿上鞋子,手握木棍,脚不带声地蹿了出去,吓得我一个激灵,也下意识地跳出了被窝。

  而这时候,外间屋里已经“梆当”一声炸响,电灯也拉亮了。

  我正要询问是怎么回事,朱宏遂却过意不去地把我让回了里屋,连声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刚才只顾说话,忘了盖好面条,老鼠又在钻空子啦!”

  一阵虚惊,让我不能入眠,干脆静下神来,琢磨着山风的方向,寻找着松涛的节奏,继续运用“询问”、“启发”、“诱导”等手段,让朱宏遂打开“话匣子”,倾听他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一般述说着自己的从教经历。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