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域外传真 >>正文

“高考后模式”能否闯出新路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市委教育工委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9日 16:30:34

    将来是否也搞联盟

  命题的科学性、考核过程中专家的主观性如何降至最低,这都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去年进校的周溆芳子告诉记者,高考前各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她都没有参加过,“太浪费时间了,高考前那几个月很宝贵,与其盲目地穿梭于各个学校之间还不如专心复习。”但是高考成绩出来后她报考并通过了中南大学的综合评价考核,顺利进入文学院。她觉得高考成绩出来后,考生都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位,学校通过划定分数线也更加清晰自己要招收的人才。她很疑惑:“有了(高考后的)综合评价录取,(高考前的)自主招生为什么还要存在?”

  当然,作为一项“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试点工作,存在问题在所难免。一是社会普遍关注的城乡比例失调问题,综合评价录取方式下依然存在。学校招生办在《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的成效分析》一文中,指出“需要采取措施消除录取结果中存在的城乡比例失调的现象”。文中比对了2007年到2009年,通过这种方式所录取的1092名考生,其中农村考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7.46%、30.8%、41.61%,虽逐年上升,但仍然偏低。为此,专家们还专门在出题时尽量避免这种现象,尽可能不偏离农村孩子的认知范围。如考核试题中曾经出现过‘微波炉’一词,后来被认为容易给农村孩子造成障碍,所以这类题目都被剔除了。

  “既有素质考查多,未来培养潜质考查少”,这是专家们担忧的第二个问题。白寅说,从开始的每站3分钟,到后来的每站5分钟,都无法让人完全挖掘一个考生的潜质,尤其是如何通过这种方式选拔到那些不善言谈的内秀型人才?30分钟,真的能够考查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吗?接受采访的许多学生,也都认为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更容易胜出。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试点改革者们正在思索的课题。“怎样科学准确评价一个学生”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我在个性特长组,调查表明这是最受欢迎的站点,但是,如何通过他们的表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专家的廖济忠说,命题的科学性、考核过程中专家的主观性如何降至最低,这些都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问题多多,但前景应该还是不错的。据了解,今年东北大学将在辽宁省试行高考后自主招生改革方案。采访中,中南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考虑能否联合几所高水平大学共同参与,聘请各校优势学科的专家和教授组成专家团,充分发挥各校的学科优势和专家优势,使面试考核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更强,同时实行就近设点、专家互派、测试结果互认,等等,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考试成本,而且会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此想法如能实现,记者有些担忧,到那时,“高校招生战争”是否会再次升级?此前“北约”与“华约”的PK升级为“三国杀”,再加上“综合评价录取”联盟的话,一批顶尖级高校瓜分优质生源的局面让中学、老师、学生和家长如何应对?选择越多也许就意味着不选择也越多。高考截走了学习成绩好的那一部分生源,类似综合评价录取的自主招生又把网撒向了高考的漏网之鱼——那些综合素质很强的生源。而其他高校又该怎么办?

  好在改革的步伐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链接

  “高考前模式”自主招生如何测试

  “北约”、“华约”、“卓越联盟”等高校通行的自主招生考核测试均安排在高考前,主要包括3个环节: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初选、初试、复试。

  这些高校的自主招生测试,以清华和北大最具有代表性。

  清华的初试为笔试,也称AAA测试,包括阅读与写作、数学、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4门,考生应参加阅读与写作和数学的测试,并在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中选择其一参加。

  清华AAA测试的命题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不以超出中学大纲的知识为主要考查目标,但也可能有少量试题超出中学教学要求。

  清华的复试包括清华特色测试、面试和体质测试。少数学生还可能参加专门性测试等。除面试外,并不是每个进入复试的考生都要参加上述全部测试。体质测试由学校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进行。

  北大的初始(笔试)分为文科和理科,理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每科100分共500分);文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每科100分共500分)。

  北大的复试为面试,内容为综合素质考查。最终根据笔试和面试相加的综合成绩确定自主招生候选人。

  另外,北大有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并明确提出提高农村生源学生入选比例。清华推出A、B计划,A计划是针对综合表现特别突出或者特长特别显著的优秀学生,纳入A计划的考生,可享受超过40分的自主招生优惠。B计划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考生,B计划候选人在认定时,适当降低对于初试成绩的要求,但在复试中将加强对其综合素质的考查。(记者 李伦娥 通讯员 喻超 余俊)

  



  
   上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