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域外传真 >>正文

“阅读”博物馆 一段意蕴丰富的读书之旅 图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市委教育工委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6日 17:36:09

 

  

  樊阳给学生讲解苏州河凝聚的历史及其构成的文学艺术空间。王辰 摄

  编者按

  中学语文教师樊阳说:“读书让我成为一个快乐的教育者。”读书给他带来的“福利”,使他相信“教育伴随读书,会在过程中懂得安身立命”。自从1991年11月的那个下午为当时命名为语文小组的学生进行第一场讲座开始,从陕西到上海,他生活的城市、任教的学校发生着变化,但义务为学生进行人文阅读讲座却成为一种坚持,至今已持续了20年。除了读中外经典,他还带领学生读博物馆这本大书,在“文化行走”中,倾听历史的回声,追寻文化的脚步,润泽学生的心灵。

  情境

  “同学们,你们发现上海博物馆外形像什么?”七嘴八舌中,一个不很肯定的声音冒了出来:“是鼎吧?”“是的,那鼎有何作用?为何以此为外形?大家能想起关于鼎的哪些成语呢?”……

  这样的对话讨论,不知进行了多少次。恍惚间,20年的光阴已过。人文讲座创办初期,我就梦想实践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修行学习方式,那种寓教于乐、从生活体验出发的学习,曾让学生时代的我陶醉,让一般人认为文科学习只是不断记诵的误解在我的实践中不攻自破。

  还记得10岁时第一次踏进咸阳博物馆的冬日,不经意间,跟随讲解员的讲解,倾听那些钟鼎背后的故事。我开始迷恋史地文化的美,开始积攒零用钱买下一本本反映这片古老土地历史文化的书籍。不知多少次步行好几站的路程去博物馆比对还原书中描写的传说典故,不知多少次伏案阅读,手画地图器物,再骑车登上咸阳古原,考察当时野兔出没、荒坟累累的汉家陵阙。当别人惊讶于我的高考地理、历史几近满分的成绩时,我知道,那是因为我读的一本大书开发了我的潜质!

  多年后的1991年,阴差阳错回母校做了中学语文教师,语文课需要课堂情境的激发,还原诗文的情境,体味诗人的情怀,学校地处咸阳西郊,每每讲到唐诗元曲,什么“咸阳游侠”、“长安古意”,我总让学生远望窗外天际边的五陵原。在历史的时空交错中,课堂诵读是千年不朽的绝响!那时我就想,为什么博物馆是历史教学的专利呢?我的语文课堂可不可以进入那个对人类文明见证物进行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的宝库?于是我带领语文小组的成员骑自行车前往西安,登大雁塔,上乐游原,造访长安城中曾经的诗歌圣地;到陕西历史博物馆,面对那些周原古物,石鼓金文,回溯《诗经》的源流……

  1996年,来到上海这个现代大都市,一次春游组织学生去上海博物馆,我随口的讲解,却让这群调皮吵闹的初一学生一下安静下来,听众也越围越多,有人误以为我是专业的讲解员或教授,这使孩子们对自己的老师充满自豪,由此对我那“旁逸斜出”的语文课也更加喜爱。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