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域外传真 >>正文

浙江四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纪实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者:市委教育工委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0日 10:49:59

    在同一片蓝天下——浙江四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纪实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跟随父母飘荡在异乡,被称为“流动的花朵”。浙江是人口流动大省,目前大约有1800多万进城务工人员分布在全省各地。过去的十年,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状况如何?在这些“流动的花朵”面前,能有一张安稳的书桌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杭州、宁波、桐乡、温州等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进行了深入采访。

  浙江要有这样的视野与胸怀

  “这是桐乡专门为吸纳新居民子女建的石门路学校,前面不远处的是天女小学,占地80亩,新居民子女占了全部学生的85%左右,学校里有一个很大的实践园,孩子们课余种了好多菜……”

  桐乡市教育局副局长陈爱秀边走边介绍。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浙江城市化开始提速,大批民工来到浙江打工创业,也带来了大批“流动的花朵”。

  问题随即而生:“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费拨给学生户籍所在地,流入地要管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钱从哪来?”“浙江财政花了钱,这些孩子初中毕业后继续读书就要回户籍所在地,不是白培养了吗?”……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与教育管理制度带来的问题确实剪不断,理还乱。但是有一个标杆是第一位的,那就是每一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严格执行国家规定,从不含糊:浙江财政承担了绝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经费。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关乎教育公平的实现,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推进。”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说,“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浙江要有这样的视野与胸怀。”

  2008年,浙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见》,在制度层面进行了诸多创新。按照“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全面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流入地政府要按照“就近入学、统筹安排”的要求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据介绍,按照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平均拨款标准,满足外省户籍的农民工子女入学,浙江省各级财政每年需投入经费补助18亿元。

  浙江省教育厅的统计显示,2011年全省有120.91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浙江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占74.2%,外省户籍的占86.2%。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可以说,在浙江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的基本需求已得到满足。”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