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域外传真 >>正文

什么是理想的教育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7日 12:52:47

    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始终是任何改革都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既反映了改革的不同价值取向,也是改革处在不同时期时的不同选择。教育改革也不例外。

    应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推进教育公平的问题上也做出了很大努力。我们比较成功地解决了“穷国办大教育”的世界性难题,全面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总体而言,我们的教育改革更多的走的是效率优先的路线。无论是中小学的实验学校建设、重点学校建设、示范学校建设,还是大学的“211”工程和“985”计划,几乎所有的教育政策、资源配置都是往好学校里集中,而忽略了给最需要的地区配置资源,造成了城市和乡村、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近10年来,尤其是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以后,我们才开始自觉地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促进公平”写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20字方针,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主张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同时明确提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要求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国人民承诺: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如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的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和免费午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寄宿生生活补助,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助学金等。今年8月,国务院又出台文件,要求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提倡对口帮扶,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均衡配置办学资源,增加财政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的投入。进一步均衡配置教师资源,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进一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孤儿、流浪儿童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应该说,一场教育公平的攻坚战正在打响。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实现教育公平仍然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东部和西部、城市与农村、同一个区域中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等发展仍然很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逆向流动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教育的差距仍然在扩大。目前,中国教育的许多问题,如择校热、乱收费、课外班等问题的根源也在于此。如果不痛下决心重新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很难走出困境。

    促进教育公平应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前提。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最关键的重点和难点,仍然是推进教育公平。应该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方针。当务之急,是重新进行教育资源的配置,重点向农村、边远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应该通过建立国家教育标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教师流动、组建教育集团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全方位地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薄弱学校的改造。一个理想的教育,应该努力做到保证机会公平——让所有孩子有学上,争取条件公平——让所有孩子上好学,关注结果公平——让所有孩子学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