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域外传真 >>正文

北上广公布异地高考方案 打响教育公平攻坚战

文章来源:新华网   发布者:市委教育工委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31日 19:05:29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记者 潘旭 仇逸 俞菀)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中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继续升学考试的梦想正逐渐成为现实。截至2012年的最后一天,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在内的十多个省份相继公布异地高考方案,打响教育公平攻坚战。

      祖籍江苏的马玉红20年前和丈夫来到上海,夫妻俩一个是快递员,一个开小卖部。女儿季明宇从小在上海接受义务教育,现在豫园地区的一所公办中学读初二,成绩优秀,能不能在上海参加中考成为一家人多年来的牵挂。

      上海30日公布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方案,从2014年开始实施。方案明确,与《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相衔接,进城务工人员符合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规定的基本要求并达到一定积分的,其子女在上海市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并完成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后,可在上海市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太好了,2014年正好是女儿的中考年,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马玉红听到方案后对记者说。夫妇俩为季明宇准备了两套办法:一是尽量按照政策累积积分,争取满足异地高考条件;二是联系老家的中学,如果不能在上海考还有条退路。

      同一日,北京和广东也出台了各自的方案。北京提出2013年出台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办法,将与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挂钩。广东省异地高考工作则将分三步逐步实施。

      “改革体现了一切为了孩子,这是教育政策和体制上的重要改革,也是推进教育公平和均衡的有力之举。”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表示。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已经逐渐解决,但随之而来的是“能读不能考”的矛盾。考生只能在户籍地参加高考,各大学在各省区市按名额录取,打破“户口藩篱”成为人们对异地高考的期待,然而,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也成为改革中无法回避的难题。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任远说,难度最大的是北京、上海、广东等人口流入地,随迁子女数量庞大,教育资源趋紧,异地高考是对城市承载力的一大考验。

      数据统计显示,北京、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就读学生中,随迁子女占比均超过40%,在广东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更是居全国之首。

      压力大,但不能回避教育公平这一民生诉求。2011年3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教育部正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通知,指出在因地制宜的方针指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在2012年年底前出台。

      截至12月31日,已有十多个省区市公布异地高考方案,其他省份的相关政策仍在制定中。

      上海市民王女士的女儿在徐汇区一家公办小学就读,她对各地纷纷出台异地高考政策表示支持,同时认为:“改革应该循序渐进地推进,呼应并满足外来孩子需求的同时兼顾本地学生的利益。”

      上海市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孙常敏教授,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创新基地主任、人口研究所彭希哲教授等专家表示,可能会有人质疑北上广三地的方案不够“给力”,门槛太高,但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过度、过快改革既不现实,也不利于公平,改革符合权利义务统一的原则,同时契合地方实际。

      在逐步实现异地高考过程中,北上广三地均不同程度地对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放开职业教育,并为不满足条件的提供借考服务。

      “异地借考或许是个好主意,至少孩子可以不用离开父母回老家了。”马玉红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等专家认为,从长远看还是要切实推进高考改革,取消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实行基于统一测试基础之上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