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域外传真 >>正文

黑龙江牡丹江市“学区制”教改调查

文章来源:新华网   发布者:组宣部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3日 17:06:06

  打破校际藩篱 破解“择校热”也不难——黑龙江牡丹江市“学区制”教改调查

      新华网哈尔滨5月20日电(记者 潘祺)长期以来,择校热、择师热始终是我国教育界难以回避的尴尬现实。优质教育资源整体缺乏和局部过分集中,使学生均衡享受优质义务教育的需求难以满足。为破解这一难题,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探索“学区制”办学模式改革,打破校际藩篱,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初步实现了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优质学校的教育目标。

      “择校热让我们意识到不改不行”

      赵丹是牡丹江市十六中学区初二年级一名学生家长。她告诉记者,当初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好的对口中学,自己真是没少折腾。“我家孩子小学是在火炬小学读书,对口初中本应是二十二中,但大家都说十六中是大校,教师水平高,所以我就把孩子从火炬小学转到了十六中对口的向阳小学。”赵丹说,像她这样在孩子读小学高年级时给孩子转学的家长不在少数,目的就是想上一所对口的好初中。“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孩子从小输在起跑线上可不成。”

      “择校热、择师热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牡丹江市市委常委李德喜表示,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也就是一句空话。“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据牡丹江市教育局局长李雁方介绍,牡丹江市有义务教育中小学345所,学生17.2万人。由于牡丹江市老城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居民结构等历史原因,造成新老城区学校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教学质量等不均衡,尤其是中心区域的初中学校少、生源多、班额过大。

      李雁方告诉记者,牡丹江市教育资源比较好的四中、十一中和十六中三所学校共有10所对口直升的小学,这三所初中共有在校生9754人。牡丹江市一所热点学校的一个班级最多时曾有90名学生同班就读,“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大大增加学校教学压力,而生源分配不均更会加大学校间差距。客观现实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传统办学管理模式。”

      “五统一”促强校“结盟”弱校

      “‘学区制’改革的核心是融合和带动,即以一所优质学校与一所相对就近的薄弱学校‘结盟’为一个办学实体(学区),由学区长负总责,统筹管理和调配学区内两所学校的所有资源。”李雁方表示,实现学区统一管理的基础是统一资源配置、统一校长教师调配、统一教学研究和管理、统一财务核算和统一考核评价等五个方面。

      “举例来说,在统一校长老师调配方面,两所‘结盟’学校建立合作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最大限度配优配全两校教师,科任老师强弱搭配,确保校际间起始年级教师在搭配上实现基本均衡,在学区内实现校长、教师的无校籍管理。”李雁方说,这种调配方式在加快初中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方面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满足家长和学生对于优秀师资均衡分配的要求。

      “以前我带初三时,整个年级六个班,一个班才三四十人,学生确实很少。”原二十二中老师姜乃秋说,每个老师都希望能教更多更好的学生,当面对的学生越多,老师讲课也就越有活力和创造力。“通过学区制改革,十六中和二十二中的学生实现了完全融合,学生多了,老师教起来更有干劲,对自己业务水平也有了更高要求。”

      教育发展“正能量”获学生、家长肯定

      “刚听到两所学校要合并的消息,我有一些顾虑,觉得合并后十六中优秀的师资会不会被整体分散一些。”初二学生家长于凤英说,经过两年时间,她认为合并后孩子吸收了两所学校老师不同的教学特色,开拓了眼界。

      初二年级学生杨钟然告诉记者,两所学校融合后,大家交友的圈子明显扩大了。“更重要的是,两所中学的老师会把彼此教学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告诉我们,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向老师学习。”

      李雁方表示,合并初期大家最担心的就是教师和学生间能否完全融合,但经过一年半时间检验,效果很好,完全超出了预期。同时百姓关注的大班额、择校热通过学区模式也得到有效解决。

      据统计,“学区制”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三个学区各分校优秀率由17.09%提高到29.91%,及格率由43.64%提高到68.49%。同时,学区模式真正拆除了教师流动的校际围墙,破除了固有的教师管理体制障碍,三个学区的785名教师实现无校籍流动,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

      “目前,通过‘学区制’改革,教师已由‘学校人’变成了‘学区人’,我们最终的理想状态是将其变成‘教育系统人’或‘职业人’。”李雁方说,“学区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老师充分合理的流动,促进整体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义务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