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域外传真 >>正文

师承教育精心培养中医药拔尖人才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组宣部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4日 10:37:28

  晚上十点多,龙清华正在忙碌地整理临床医学笔记,复习当天的临床学习心得。这样的生活已经伴随他两年多了,每次跟随导师侍诊回来后,他都要细细整理一天的临床心得,上交导师批阅。

  龙清华是湖北中医药大学2009级教改班学生,在该校昙华林校区的寝室里,像他这样整理笔记的学生还有不少,他们都是跟随导师侍诊后回校来完成作业的。

  湖北中医药大学一直致力于中医学拔尖人才培养的研究,近年来,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上都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学校培养出了一批中医基础理论扎实、经典功底深厚、临床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较强的中医继承型、应用型专门人才。2013年3月,该校校长王华教授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培养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探索创新,构建机制促发展

  中医药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其理论和实践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现代中医药院校教育模式由于采用了西医课程教育模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中医学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和矛盾。

  “全国中医院校中医专业的课程设置均为中西医并设,中医理论比较抽象,西医理论比较具体,两者诸多名词术语字面相同但内涵相去甚远。学生进大学前的知识背景让他们更容易接受西医理论。这些,对学生接受中医理论、形成中医思维十分不利。高等院校教育是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中医学继承型人才、传承中医学国粹责无旁贷。”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王华说。

  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众多的著名医家。湖北中医药大学的老师们在研究了春秋战国到中华民国末期的208位中医药名家的成名经历后发现,这些著名医家大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熟读中医经典,临床经验丰富,重视病案的收集、整理。这些学医规律对中医药现代教育具有可借鉴意义。

  学校领导和教师们意识到,打出一张闪亮的中医教学牌、培养真正的中医学拔尖人才,就要充分发挥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的优势。经过总结提炼,在“基于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培养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这一项目中,王华教授创新提出了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特殊规律为“重传承、厚人文、多临床、长学制、高成本、国际化”,从中医药拔尖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内涵建设、时间成本、思维形成等方面,进行了独到思考与发掘。

  以规律指导实践,方能结出累累硕果。2005年,学校作出突破性创举,创办中医本科教改实验班,在“院校教育中结合师承,课程体系中突出经典,实践教学中强化临床”,并以此为办学特色不断摸索。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学校最终认定:实行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是现阶段培养合格的中医药拔尖人才的绝佳模式。

  按照“自愿报名、考核筛选、综合测评、学校审批”的方式,学校每年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一本科生中选拔约30人组建教改实验班,从全校副高职称以上的中医学教师中遴选中医特色优势明显的教师担任导师。每位导师带1—2名本科生,学生要对导师行拜师礼,并以师徒相称。学校要求导师在日常带教中坚持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进行辨证施治,力求做到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在课程设置上,调整中、西医课程教学比例和顺序,分阶段开设中医课程。第一阶段全部安排中医课程,从基础到临床,让学生先入为主,不受干扰地学习中医理论,并结合跟师临床,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建立稳定的中医思维;第二阶段再学习西医课程,同时以跟师方式继续强化中医临床实践学习。

  这样安排,有利于在不改变现有课程设置的情况下,突出中医教学,帮助学生尽早建立中医思维方式,树立学好中医的信心。

  “基于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培养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对现代大学教育与中医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有益尝试。2007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门批准为国家“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至此,该校中医药拔尖人才培养的顶层蓝图最终敲定,学校人才培养走上了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的宽阔道路。近5年来,相关的测评和考核统计数据表明,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基本建立了中医辨证思维模式,初步掌握了中医临床诊疗的方法和技巧。

  跟师“临床”,一线“实战”出医师

  中医学人才的培养中,临床实践是必不可少的。早临床,意味着早一步从学习中医的起跑线上出发;多临床,意味着较多地积累临床诊疗经验;反复临床,意味着更好地巩固中医知识、提高中医技能。

  在跟师临床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师承医理,更要师承医术。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师承教育的优势,必须打造中医氛围浓厚的跟师临床环境。最理想的临床环境便是学生跟随纯中医导师在纯中医门诊或病房应诊。

  学校一般安排医学生在大五进行毕业临床实习。教改实验班突出临床教学的地位,在毕业实习前,该班的学生早就跟师临床了。通过跟师应诊,他们师承导师学术精华,领悟中医理论真义。

  全国名老中医田玉美教授在带教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临床诊疗能力。一要学生抄方,在看完病人后,他会报一个方名,让学生写出这个方剂的组成,然后他再加上每味药的剂量。另外,对连续跟师一年的学生,田老师放手让学生先拟处方,最后由他把关。如果方子开得合适,他就在稍做调整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如果开的方子不合适,他会亲自换方,然后鼓励学生不要气馁,下次再来。田老师还利用闲暇时间给学生讲授其诊病和用药的经验,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中医的兴趣。

  很多学生在跟师侍诊的过程中,掌握了不少课堂、书本中学不到,而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本领。2005级教改班学生万莹,经历了数年的跟师临症,共参加了4000多例病例诊断和医治。“每次,导师和我同时开一个药方,然后导师针对症状对我的药方进行分析,这几年下来,我对一般的病例都了然于胸了。”今年4月,她正式成为武汉市第一医院的医生。

  跟师临床中,教师向学生反复讲解和验证,学生还可对老师的立法处方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写下跟师心得。导师要对学生写的临证心得认真批阅,指出其不足之处。“学生的理解程度通过他们写的心得清晰地反映出来,导师才好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补充,这一关必不可少。”田玉美教授说。

  借助实践,不少同学增强了运用理论的能力。他们把写好的临证心得整理后,在中医专业期刊上发表。近5年来,教改班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总数达到40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中医是一门需要不断积累临床经验的科学。正是由于早临床、多临床,教改班的学生才能做到课堂学习与临床实践互动相长。已毕业的几届教改班学生,其毕业前的临床各项成绩,都比普通中医本科专业的学生要好。

  依托经典,丰富内涵造英才

  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理论基础和学术体系都深受中国先秦哲学和宋、明理学的影响。因此,学生必须具备相当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才能真正理解、领会中医学理论的深刻内涵,“悟”出中医之道的精髓。

  湖北中医药大学专门增设了《论语选读》等课程,大幅度地增加经典课程的学习时数,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校专门推荐一批经典著作的入门书籍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经典课程。

  除了课堂教授加强以外,中医教改班教学与临床经验俱丰的导师还鼓励大家“学经典、背经典、用经典”。

  在对教改班的考核中,学校十分重视书籍读后感的写作,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和读书笔记,内容涵盖中医四大经典,进一步加强经典课程的学习。

  2009级中医教改实验班夏雪同学说:“我的导师李家庚教授不仅自己中医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对学生看书要求十分严格。导师不但要求我们读背《方剂学》、《伤寒论》等基础医学用书,还要求熟记道学、儒学、理学的名著和思想,几年来一直没有中断过。老师说,读书心得是对经典的消化和吸收,没有这方面的基本功,想做中医学问就无从谈起了。”

  读背只能算对经典名著的一次“咀嚼”,重要的消化是在一次次病例的体验中。一次,中医临床学院院长李家庚教授在临床中诊治了一例小柴胡汤证的患者,他马上让几名弟子好好研究。“李老师将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伤寒论》描述的小柴胡汤的症状,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结合起来,让我们仔细分析病例与古书记载有什么异同。当我们研究后才发现,医学绝不仅仅是记忆中那么简单。”夏雪说。

  通过老师讲解、诵读经典、查找书籍,学生加深了对各种病症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中医的辨证论治过程,更坚定了学好经典的信心和决心。

  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基本功培养得十分扎实了,教改实验班的学生考研率一直保持着强劲势头,就业率基本达到100%。近5年来,每届考研率都在80%左右,2013年,32名学生有29人顺利考取研究生。教改实验班这一精英育人模式在学校也产生了辐射效应。近年来,学校获省级以上各类教学成果奖12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奖10余项,近3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